根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当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时,所在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因不可抗力因素无法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经用人单位书面申请,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的情况下,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30日。
如果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1.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应及时对材料进行审核。如果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完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2. 如果申请人提交的材料不完整,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告知书》,一次性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在补正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
3. 如果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如果不予受理,应出具《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1.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工伤认定决定包括工伤或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和不属于工伤或不视同工伤的认定决定。
2.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根据需要可以对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用人单位、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及工会组织提供相关情况和证明材料,这些单位和组织应予以配合。
3. 如果职工或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而用人单位不认同,那么用人单位有举证责任。如果需要用人单位提交相关证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制作《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并送交给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收到《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后应及时提交相关证据,包括单位对伤亡事故的意见、物证、证人证言等证明材料。
如果用人单位拒收《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或者超过规定时限拒不举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以依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4. 对材料充实、事实清楚的工伤认定案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作出认定结论,并下达《工伤认定决定书》。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工伤认定决定作出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工伤认定决定送达工伤认定申请人、受伤害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用人单位,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工伤认定法律文书的送达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执行,并填写《工伤认定文书送达回证》。
根据法律规定,工伤的认定范围包括以下情形:
工伤认定的相关程序和争议解决办法。包括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工伤认定申请的调查核实、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工伤认定的时间限制以及申请流程。同时,也阐述了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请工伤认定时,应承担的费用和责任。文章旨在为工伤性质争议提供明确的解决途径。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交通肇事伤残鉴定的详细程序。申请人需准备申请材料,包括伤残评定申请书、医院诊断证明、手术病历等,并提交给办案单位。办案单位审核后转交专业评定机构,机构安排检查并根据法律法规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将出具鉴定书并通知被评定人。如有异议,可申诉并复议。评定费用
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限以及工伤保险提供的待遇。单位必须在一个月内申请工伤认定,而劳动者有一年时间。工伤保险包括工伤医疗待遇、伤残待遇、职工因工死亡的赔偿等。职工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包括全额报销医疗费用等。伤残待遇根据等级不同有所区别。职工因工死亡时,其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