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发生事故后,单位应在30日内申请工伤认定。如果超过30天但不超过1年,单位仍可申请认定,但在工伤认定之前的费用由单位承担。如果单位不为职工申请认定,职工或其近亲属可在1年内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在60日内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并作出决定。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对于需要依据司法机关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的申请,在这些部门尚未作出结论之前,工伤认定时限将中止。
《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在于保护受害职工的合法权益。该条例规定的工伤认定申请时效起算点应为事故伤害实际发生之日,而不仅仅是事故发生之日。从该条文的行文和立法本意来看,重点应放在伤害事实的发生时间,而不仅仅是事故发生时间。
受伤害人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实际伤害事实发生的时间往往不一致。结合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一般存在以下两种特殊情况:
有的学者认为,该申请时限是“除斥期间”,理由是期间的起算点是“发生之日”,而不是“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另外,也没有规定申请期间存在中止、中断的情况,这些都符合除斥期间的特征。
然而,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除斥期间是相对于民法中形成权利而言的,指的是权利主体在法定或约定的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导致权利消灭的后果。除斥期间包括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的消灭。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第三款的规定,用人单位未在法定期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该期间内发生的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承担。该条的目的是促使用人单位积极申请工伤认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超过时限,劳动者并未丧失实体权利。此外,该条款还规定,在特殊情况下,经社保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以上两点都不符合“除斥期间”的理论要件。
从理论上分析,工伤伤害结果发生日即意味着当事人必然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与民法的时效规定并不矛盾。在司法实践中,即使超过申请时限,法院仍会受理工伤保险待遇纠纷的诉讼。江苏等地的法院在特定情况下会支持职工的诉讼请求。
虽然对于工伤职工和近亲属申请工伤认定时,未规定该时限存在时效中断、中止和延长的情况,但从保护劳动者的角度和《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来看,应倾向于将其视为“时效”。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受伤职工和亲属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在法定期间内提出申请的情况是存在的。例如,企业单方面承诺向职工全权负责赔偿,企业欺骗职工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职工因客观原因无法收集必要的申报材料,职工在申报时相关材料未能邮寄送达目的地或途中遗失等。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如果受伤职工的实体权利因此彻底丧失,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也与工伤保险制度设立的初衷相悖。
工伤认定的时效问题,规定了一年的申请期限。但广东省部分法院认为工伤事故的时效应从治疗终结或伤残等级评定之日起算。即使超过一年期限,劳动者仍可主张权益,可根据《民法通则》提起工伤赔偿诉讼,由法院作出工伤认定。摘要提供了关于工伤认定时效问题的全面概述,并
工伤认定的申请途径及时效。工伤认定由统筹地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申请途径包括通过用人单位或劳动者直接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劳动者在遭受事故伤害或职业病后应及时申请工伤认定,不同申请主体有不同的申请时限,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请的,劳动者或其直系亲属
工伤死亡认定的法律程序。首先介绍申请工伤死亡认定时的受理条件和材料要求,然后详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审查流程和决定。接着提及对于认定结果有异议时的复议和诉讼途径。最后阐述了工伤致死的赔偿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具体内容和
骨折工伤休息期限及计算方法。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根据伤情不同和医院意见确定,延长期限也需劳动部门确认。索赔程序包括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申请工伤认定需提供相关材料如申请表、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证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