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职工符合以下情形之一,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时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患有职业病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情况,应被认定为工伤。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应被认定为工伤。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申请做工伤认定需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事发后30天内,单位应在受伤者或家属的要求下,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事发后1年内,受伤者或家属应在伤情相对稳定时,向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在申请做工伤认定后,伤情相对稳定时,受伤者或家属应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即伤残鉴定)。
根据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受伤者可以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
因工负伤待遇发生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的前置条件是进行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的时效为发生争议后的60天内。工伤者在事发后的60天内,应向单位住所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裁决单位为其做工伤认定及伤残鉴定。另外,工伤者也可以在拿到劳动保障局的工伤认定书后的60天内,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裁决按照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
未经劳动仲裁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是不会受理的。
工伤鉴定的定义和范围,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护理等级鉴定和伤残辅助器具配置鉴定等。同时,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提供符合标准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建立事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劳动者在遭遇工伤时需依
个人申请工伤鉴定的归属问题及其与企业的区别。个人申请工伤鉴定应在事故发生后一年内进行,并自行承担结果。企业申请则必须在30天内。个人申报工伤被认定后,单位需承担相关费用;而单位申请后需承担社保基金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此外,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
不同等级伤残的特点和影响。从一级到十级,伤残等级不同,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工作、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也逐渐降低。伤者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监护和限制,且随着等级降低,这些限制也逐渐减少。
工伤伤残鉴定费用的承担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用人单位为职工购买工伤保险并缴纳足额保险费时,鉴定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初次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先垫付,并在收取工伤待遇费用时一并索取。对于重新鉴定和复查鉴定,费用承担主体视鉴定结论是否发生变化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