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工伤赔偿 > 工伤赔偿申请 > 轻信单位承诺 错过工伤认定时效 劳动者状告无门

轻信单位承诺 错过工伤认定时效 劳动者状告无门

时间:2024-08-07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0233

轻信单位承诺错过工伤认定时效劳动者状告无门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雇主不履行社会保险义务(包括工伤保险),一旦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雇主往往会设法推卸责任,比如否认劳动关系、表面上许诺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赔偿,却故意拖延以错过工伤认定时效等手段。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一旦错过工伤认定时效,受伤劳动者的权益将变得极难补救,甚至可以说是无法补救的。作为普通劳动者,最有效的方式是牢记自己的权益,相信法律,不轻信许诺,珍惜法律赋予自己的宝贵权利。

典型案例

2008年6月23日上午,山东省某市**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冲床模具修理工范某正在工作。突然,冲床离合失控,滑块滑落,压在范某的右手上。范某的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掌骨全部被冲掉,拇指、小指粉碎性骨折,小指的中节和末节也都没有了。工友们见状赶紧把他送到附近的医院,后来又转到省城济南的大医院。经过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手术治疗,范某的伤情基本稳定,但右手因失去中间三指及掌心而严重畸形,剩余的两指也残缺不全。

范某出事后,公司董事长周某向范某许诺:给他楼房居住,让他妻子来厂工作;工伤已经报了,等范某伤情稳定、鉴定伤残后,一定将赔偿款一次性付清;只要工厂存在一天就让范某在厂里工作一天。由于这个公司是家族企业,范某与厂长周某(即公司董事长)又是远房表亲,当时就完全相信了周某的许诺,并且还很感动。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范某的伤情也已经稳定,他向公司提出进行伤残鉴定,而单位却不给盖章。厂长周某也威胁说,如果鉴定伤残,就必须退出楼房,并且支付居住期间的房租;解除劳动合同。范某的家人找周某协商,可是周某一直拖着不给办。

2009年9月17日,在厂方一直没有申请工伤认定的情况下,范某向区人保局申请工伤认定,但因超过一年申请期限而被拒绝受理。2009年11月,范某对某公司提起劳动争议仲裁,要求支付因工负伤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2010年1月,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驳回范某的仲裁请求。

2010年3月,范某又向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该公司赔偿其损害费用,解除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支付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和生活护理费,为其补缴各种社会保险费。然而,范某等来的结果仍然令其失望。5月,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原告所受伤未经过有关部门认定为工伤,现依据工伤保险的相关规定主张相应的权利明显缺乏法律依据,且合议庭已经征求是否同意变更为其他案由进行审理,原告又不同意变更为其他案由审理,故本院对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关于原告要求被告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因被告不是仅未给原告一个人缴纳社会保险,故原告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要求予以处理。”最终,法院驳回了范某的诉讼请求。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超时效的工伤申请是否应该受理

    王某在上班期间受伤后申请工伤认定的问题。虽然王某的申请超过了规定的时效,但法院考虑到劳动者的权益和申请时效制度的设立目的,仍判决撤销劳动部门的不予受理通知书。法官强调,《工伤保险条例》旨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简单机械地理解时效规定可能导致特殊情况下职工失

  • 工伤认定诉讼时效是多久

    工伤认定诉讼时效的相关问题。根据《民法典》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三年,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诉讼时效的要件和流程,包括须有请求权的存在、须有怠于行使权利的事实等。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咨询手律网的律师在线

  • 工伤认定的时效如何规定

    工伤认定的时效规定。指出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应在30日内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若遇特殊情况,申请时限可适当延长。若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限内申请,受伤害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直接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

  • 工地受伤没签劳动合同怎么赔偿

    工地受伤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如何进行赔偿的问题。员工可以通过确立劳动关系、工伤认定、伤残鉴定等步骤来获得赔偿。赔偿金额包括医疗费、伤残补助金、就业补助金等。如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或法院提起诉讼。

  • 发生工伤,是否可以直接以人身损害来起诉
  • 工伤致残,如何索赔残疾赔偿金
  • 错过工伤认定申报时间可否通过其他途径维权?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