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法规 > 劳动法律条文 > 有关精神病职工的法律法规

有关精神病职工的法律法规

时间:2024-02-16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2310

精神病职工的法律法规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一部旨在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保障其权益和促进康复的法律。该法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

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精神卫生法》明确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并在专章中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医务人员、监狱等场所,以及社区、家庭、新闻媒体、心理咨询人员等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责任。

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

根据《精神卫生法》第七十一条,该法提出了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职业保护的要求,并要求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同时,根据规定,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因工致伤、致残或死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工伤待遇和抚恤。

司法救济权的赋予

《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患者或其监护人、近亲属认为行政机关、医疗机构或其他单位和个人侵害了患者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这赋予了患者相关的司法救济权,将司法手段作为保护患者人身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重要的保障措施。让患方成为提起诉讼的法律主体,不仅是法治社会的进步,也将推动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

精神病职工的处理

已患病但得到控制的职工

在固定工制度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过程中,对已经患有精神病但得到控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当安排适当工作,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应根据职工的病情进行合理安排,保障其权益。

病情严重不能控制的职工

对病情严重不能控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当送其到医院进行治疗。在医疗终结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或退职手续。

新招用的职工

对新招用的职工,在试用期内如果发现并经有关机关确认其患有精神病,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裁员的限制条件

并非所有员工都可以被裁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单位不得裁员:

  1.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在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疑似职业病病人的;
  2.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3.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4. 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 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
  6.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劳动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