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终止劳动合同
时间:2023-10-30 浏览: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如何终止劳动合同
一、劳动合同可以终止的情形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终止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 合同期满
- 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 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
- 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 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终止劳动合同要办理哪些手续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这一规定明确了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前提。劳动合同是在双方当事人意思一致的基础上订立的,是主体依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各自的义务作出的约定,其履行也主要依靠当事人的自觉和法律对劳动合同的保护。同样,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也是建立在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基础上的,只要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这种解除即具有约束力。双方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只能在劳动合同订立后,尚未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之前进行。劳动合同的解除只对尚未履行的内容发生效力,未履行的部分不再履行,也不再对当事人发生法律保护的约束力。对于劳动合同中已经履行的内容,不存在解除的问题。根据上述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 用人单位必须在合同期满前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劳动者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规定,企业在劳动合同期满前应当提前一个月向职工提出终止或续订劳动合同的意向,并及时办理有关手续。- 用人单位必须给劳动者出具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流动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用人单位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当及时向职工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终止劳动合同是解除劳动关系的形式之一,用人单位必须及时向职工提供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 终止劳动合同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根据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十八条指出,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国家另有规定的,可以从其规定。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
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多种情形,包括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等情形。对于病退或退职的情况,由于属于劳动合同终止情形,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
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23种情形
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23种情形。包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11种情形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12种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经济补偿计算基数中工资的确定,即应以劳动者的应发工资为准,而非基本工资或实发工资。
-
薪资证明的书写范本及其作用
薪资证明的书写范本及其作用。薪资证明包括个人信息、职位、薪资收入等详细信息,并作为信用调查、贷款和信用卡额度审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虚开收入证明会带来风险,如银行起诉企业和产生劳动纠纷等。因此,在提供薪资证明时应确保真实性和准确性。
-
劳动者自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自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特定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支付经济补偿。包括依照法律规定解除、协商一致解除、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终止等情形。公司解散或破产时,需支付员工工资和经济补偿金等。补
-
辞退经济补偿金什么时候给工资
-
赔偿金、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的区别
-
产业调整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