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员工失职该由谁来负责
时间:2025-02-04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人事部掌管公司所有员工的合同签订情况,及时与公司的员工签订合同或者续签都是他们的分内事,那么,如果由于自身失职没有签自己那份,该怎么办呢?公司是否需要承担没签合同的风险呢?
员工要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的争议案例
背景
刘-平是某公司的人事总监,自2008年起,他每年代表公司与新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然而,刘-平自己却从未要求公司与他签订劳动合同。2009年初,刘-平以公司未与他签订劳动合同为由,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要求公司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近10万元。公司认为,作为人事负责人,刘-平代表公司与其他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唯独自己没有签订,这是刘-平个人的故意和不作为导致的,因此,公司不应支付二倍工资差额。
辩论
正方观点:用人单位应支付二倍工资差额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根据文义解释,该条为二倍工资罚则,并未规定归责条件,因此只要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需支付双倍工资。刘-平作为人事负责人,若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只能自己与自己签订合同,违反了合同由两个以上主体签订的原则。因此,公司有责任与刘-平签订劳动合同。公司未与刘-平签订劳动合同是单位的过错,应由单位承担不利后果。因此,劳动争议仲裁委应裁定公司向刘-平支付双倍工资差额。
反方观点:用人单位无需支付二倍工资差额
刘-平作为人事负责人,是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签订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和操作者,应尽职尽责履行义务。刘-平自己未签订劳动合同显然有不作为或失职之嫌。此外,刘-平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熟悉程度高于一般员工,对企业未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也清楚。刘-平未签订劳动合同显然有故意之嫌。刘-平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与公司签订合同,并利用职务之便利对自己的劳动合同状况放任不作为,导致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结果发生,显然是其本人在主观上存在较大过错。刘-平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其双倍工资。
结论
对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赔偿双倍工资,其适用条件需要谨慎对待。主要问题在于不能让当事人从自己的过错中获利,不管这种过错是故意还是过失。在本案中,刘-平作为人事负责人未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存在一定的过错。因此,应综合考虑双方的责任,判断是否需要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劳动福利待遇纠纷的含义
劳动福利待遇纠纷的相关内容。劳动福利待遇纠纷指的是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因福利待遇问题产生的争议。福利待遇包括劳动条件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和社会福利待遇等。解决纠纷的方式通常首先是协商,协商不成可寻求仲裁机构的帮助,必要时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的管辖依据
-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作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标准的重要性。文章介绍了体力劳动强度的基本定义和计算方式,包括平均劳动时间率、能量代谢率和劳动强度指数等。根据劳动强度指数的大小,体力劳动强度被分为四级。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新修订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相比旧标准
-
基层工作经历的证明
公务员考试中基层工作经历的证明要求和认定标准。考生需提供基层工作经验证明,格式无明确规定,需咨询招考单位。基层工作经历包括在县级及以下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特定情况如高校毕业生实习、军队工作经历等也可算作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根据不同
-
基层工作年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基层工作年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基层工作经历包括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等单位的工作经历。计算方法包括不同情况下基层工作经历时间的起算点,如在职人员、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人员等。基层工作经历适用于招考职位和特定应聘情况,如应届
-
科员的职务与级别
-
公司炒掉员工所需支付的赔偿金额有何规定?
-
人事员工失职该由谁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