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3)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4)用人单位克扣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5)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6)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7)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8)用人单位以欺诈手段,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9)用人单位以胁迫手段,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10)用人单位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11)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12)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致使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13)用人单位以暴力手段强迫劳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14)用人单位以威胁手段强迫劳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15)用人单位以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16)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17)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1)用人单位提出,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5)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依法裁减人员;
(6)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依法裁减人员;
(7)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
(8)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用人单位依法定程序裁减人员;
(9)劳动合同期满,劳动者同意续订劳动合同而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0)因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而终止劳动合同;
(11)因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而终止劳动合同;
(12)因用人单位被责令关闭而终止劳动合同;
(13)因用人单位被撤销而终止劳动合同;
(14)因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而终止劳动合同;
(15)因用人单位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导致劳动合同不能继续履行。
(1)劳务派遣用工关系建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务派遣用工无法履行,用工单位提出退回;
(2)用工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需退回派遣人员;
(3)用工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需退回派遣人员;
(4)用工单位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需退回派遣人员;
(5)其他因劳务派遣用工关系建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无法继续劳务派遣用工,用工单位需退回;
(6)用工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7)用工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
(8)用工单位被责令关闭;
(9)用工单位被撤销;
(10)用工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11)用人单位经营期限届满不再继续经营;
(12)劳务派遣协议期满终止。
刘某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纠纷的劳动争议案件。刘某因个人原因未能按时回公司报到,而公司按规定发布公告通知后解除了劳动合同。经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审理,仲裁委员会认为公司操作合规,驳回了刘某的请求。
工伤职工的福利待遇与在职员工是否一致的问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工伤职工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后,享受保留劳动关系、安排工作或发放伤残津贴等工伤待遇。但工伤职工不能享受企业内退、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且被评定伤残等级后将停发原工资福利待遇。如
支付职工出差借款、收到出差人员交回的差旅费剩余款、报销差旅费大于借款的账务处理方法
关于职工出差涉及借款、差旅费报销与账务处理的流程。内容详述了如何支付职工出差借款,接收出差人员交回的差旅费剩余款,以及当报销的差旅费大于借款时的处理方法。包括记账科目选择,具体操作流程,旨在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保证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和员工权益。
外出务工人员的界定问题。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了务工人员的含义,并指出其属于社会学基础阶层。根据不同阶层分类,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民等阶层。同时,文章还涉及雇佣关系和劳动法的保护问题,指出法律对务工人员的身份地位和救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