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管辖权异议的审查采取行政化的模式,这引起了关于管辖权异议审查范围的争议。目前,理论界存在三种观点:形式审理、实体审理和折衷观点。
形式审理观点认为,只能对管辖权异议进行形式审理。管辖权是由案件的纠纷性质决定的,而纠纷性质的界定与案件内容有关。仅仅通过表面审查很难保证准确性。然而,行政化的审查模式缺乏开庭审理和听证的机会,使得法院只能依据异议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对实体进行审理会被认为是未审先裁,违反了诉讼程序。
实体审理观点认为,应当对管辖权异议进行实体审理。对于简单的案件,形式审理足以判断纠纷性质。然而,对于复杂的案件,仅进行形式审理是不够的。例如,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合同名称与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可能不一致。在审查异议时,法官面临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对合同权利义务进行审查,很难确定合同性质。但是,一旦依合同权利义务确定合同性质,又会被认为违反程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当合同名称与内容不一致时,应当以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确定合同性质。因此,最高院的意见倾向于可以对实体进行审查。然而,从理论上讲,管辖异议是程序问题,对实体问题的审理会提前进入开庭审理阶段,违背了审判过程的公正性。
折衷观点认为,管辖权异议的审查应以形式审理为主,实体审理为辅。然而,这种观点并没有明确界定形式审理和实体审理的比例。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形式审理和实体审理之间的矛盾,但仍然存在争议。
为了解决管辖权异议审查中的矛盾,可以采取附带诉讼模式。在开庭审理管辖权异议问题时,双方当事人参与其中,按照一般程序进行调查辩论,并对与管辖权相关的实体问题进行质证认定。通过实体内容推定管辖,既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又可以防止前后对同一问题认定不一致的情况,使诉讼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
如何反驳管辖权异议。文章介绍了管辖权异议的提出时机、内容、提出方式及反驳方法。当事人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管辖异议申请,可通过提供证据、引用法律条款、提出相反观点和理由以及参考类似案例等方式反驳。及时合理地反驳管辖权异议对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
公安局地域管辖范围的原则及相关规定。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确定地域管辖权,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若居住地更为适宜,也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管辖。在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时,由最初受理或主要犯罪地公安机关管辖。对于管辖不明确或有争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
公民和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民事诉讼的管辖权规定,包括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管辖选择。当事人可在答辩状期间提出管辖权异议,法院将进行审查并裁定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或驳回。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管辖权的解释也进行了阐述,包括合同约定履行地点的管辖和
管辖权异议不成立案件举证期限是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超过十五日,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七日。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