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裁量是指根据实体法来决定是否作出或如何作出裁量决定的过程。程序裁量则涉及到作出决定的时间、步骤、方式和方法等。行政合理性原则适用于实体裁量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否应适用于程序裁量呢?答案是肯定的。
以《行政处罚法》为例,该法规定了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两种行政执法程序,并分别规定了适用条件。行政执法人员在对行政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时,应考虑是适用简易程序还是适用一般程序。根据该法的规定,简易程序原则上适用于违法事实清楚、情节简单、罚款较小的行为。对于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的行政案件,就不应适用一般程序。适用一般程序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取证,这不仅增加了行政机关的执法成本,也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负担。当然,对于案情复杂、行政相对人可能承担严重后果的案件,就不应适用简易程序处理。
在行政执法调查取证过程中,当存在多种可行的调查方式时,应选择对当事人影响较小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对车辆或船只采取强制措施时,如果可以暂扣证件,就不必扣留车辆或船只。在选择时间和地点时,也应尽合理的义务。
行政主体在处理个案时,涉及到事实认定、要件认定、程序选择、行为选择和时间选择等方面的裁量。羁束行政行为是指当特定构成要件事实存在时,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进行特定效果的行政行为。裁量行政行为是指虽然特定构成要件事实存在,但行政主体有权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或选择如何作为的行政行为。实际上,在羁束行政行为中仍存在裁量的可能性,一方面是因为成文法语言可能存在模糊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源于客观事实的情境,比如《行政处罚法》中关于减轻行政处罚的规定。通过细化自由裁量规则,可以将自由裁量行为转化为羁束行为,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化。
根据国内外行政法理论和实践,行政合理性原则应适用于行政执法、行政立法、行政复议行为。虽然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但在部分条款中体现了合理性原则,却没有明文规定适用合理性原则。这可能主要是出于对司法裁量过多干预行政权的担忧。然而,事实上行政合理性原则也是行政诉讼司法审查的原则之一,因为没有审查就无法判断,否则又如何确定行政主体是否滥用职权或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呢?
简易程序延期审理的救济措施。当案件审理期限届满时,如果同意继续简易程序,可申请延长审理期限,但不得超过六个月。若案情复杂,可转为普通程序审理。适用简易程序限于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仅适用于第一审民事案件,必须符合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处罚时应当合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进行惩
行政复议不是必须听证的。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方式,但申请人提出请求,行政复议机关法律事务主管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对所申请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
而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中,公认的举证原则是“举证责任倒置”,即行政机关应对其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予以举证。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三条、第十七条规定,负责复议工作的法制机构负有接受行政复议申请,并在法定的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形式审查即初审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