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土地管理法》第54条的规定,划拨土地可以包括国家机关用地、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用地。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发布的《划拨用地目录》对划拨土地进行了细分,其中包括国家机关用地、军事用地、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公益事业用地、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以及监狱、劳教所、戒毒所、看守所、治安拘留所、收容教育所的用地。
根据实际案例分析,购买划拨土地存在以下法律风险:
由于大多数企业不符合划拨土地的条件,国土局可能会拒绝办理过户手续。这将导致交易无法完成,买方已支付的购房款项可能无法追回。在此情况下,买方只能通过诉讼解除合同并追回已付款项,但诉讼的胜负将取决于交易双方对划拨土地可转让性的责任归属。
国土局可能同意办理过户手续,但要求买方补缴土地出让金。卖方可能认为已履行义务,不承担补缴土地出让金的责任。买方面临终止交易或先行补缴土地出让金的选择,但无论哪种选择,都可能涉及合同解除问题和与卖方的诉讼。
由于规划等原因,划拨土地可能无法转为出让土地,从而导致交易无法进行。双方在谈判交易价格时通常会考虑到土地出让金的补缴,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国土局都会同意以补缴出让金的方式继续交易。
为了控制划拨土地交易的法律风险,可以采取以下三层法律措施:
在交易之前,进行全面细致的法律尽职调查,了解划拨土地转为出让土地的可能性,了解土地出让金的补缴数额,以及可能导致交易受阻的规划、环保等问题。
在合同谈判和合同条款设置过程中,结合法律尽职调查结果,设计风险防范条款,促进交易流畅,并在交易受阻时平衡退出。
如果交易受阻或对方违约,及时收集有利证据,依托交易合同,尽早诉讼解决,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交土地出让金与大产权之间的关系。法律规定,开发商交纳的土地出让金用于申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登记,可认定为大产权。大产权房由国家颁发房产证,可自由买卖;小产权房则由乡镇政府颁发证书,有转让限制,需补交土地出让金才能交易。
小产权二手房的法律手续及小产权房的相关定义和限制。小产权房只能在该村村民间进行流通转让,外地人购买不受法律保护,无法办理合法手续。小产权房存在违法交易风险,购房合同无法备案,维权困难。其不能自由买卖的原因在于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村集体
购房者在商品房买卖过程中的知情权及其影响房屋买卖合同的有效性。购房者享有开发商告知房屋或土地是否设定抵押、明示相关法规和合同文本、规划设计变更通知、销售中介代理机构提供文件和说明真实情况以及逾期交付房屋事实的告知等权利。知情权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具
土地买卖的法律程序,包括申请交易、审查承办、现场勘察、地价评估、填写审批表、审批、交纳税费、登记编号以及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等步骤。在交易过程中,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文件,并经过严格的审查、评估和审批程序。同时,还需要注意土地利用率、出路及他项权利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