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是指案外人根据其拥有的足以有效阻止强制执行的权利,例如所有权或其他足以阻止执行标的物转让和交付的实体权利,在执行程序终结前向执行法院提起的诉讼,旨在阻止对执行标的物进行强制执行。
我国《民事诉讼法》于2007年首次确立了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制度,并在2012年修订时未作修改。根据该法第227条规定:“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对该标的的执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案外人、当事人对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错误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办理;与原判决、裁定无关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至20条也规定了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具体程序问题。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作为执行救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功能和程序设置与一般诉讼有所区别。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其诉讼标的、既判力范围以及整个诉讼程序的进行。关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法律性质,传统上有形成之诉说、确认之诉说和给付之诉说三种观点,后来又有命令之诉说和救济之诉说等学说的产生。
第三人提起异议之诉的异议权属于形成权,即要求撤销执行机构的不当执行,变更现有的执行法律关系。
异议之诉的目的是要求法院确认案外人有排除执行的权利。一旦法院确认该权利,执行机关即应接受法院判决的反射效力,不得实施强制执行。
异议之诉的诉讼标的是原告要求执行申请人不作为的给付请求权。当事人要求法院命令债权人不得强制执行,或返还执行财产等,即给付请求的内容。
第三人异议之诉的胜诉判决为执行机关设定了相应义务,即宣告执行机关必须履行一定行为,因此不属于任何一种既有的诉讼类型。这里的命令并非指职务关系上的命令,而是设定特定义务。
异议之诉是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的合成,既具有确认的法律效果,又具有排除执行的法律效果。
与普通诉讼程序相比,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具有以下特点: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请求是请求法院停止对执行标的物的执行。诉讼的目的在于通过诉讼阻止对执行标的物进行强制执行,而不仅仅是确认标的物所有权或交付标的物等实现当事人某项民事权益。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启动需要经过法定的前置程序,即只有在执行终结前,案外人提出书面异议声明,并等待执行法院的裁定后,才能提起诉讼。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原告是案外人,且案外人对执行标的物享有足以排除执行的实体权利。被告是申请执行人,在被执行人否认案外人权利时,可以将其列为被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中关于中止执行的期限问题。中止执行的情形包括申请人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等。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中止执行的期限,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执行将恢复进行。
执行和解后是否需要缴纳执行费用以及强制执行的程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没有采取执行措施,执行费用不需缴纳,但申请费用需缴纳,并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或由法院决定。强制执行程序包括申请、法院受理、申请复议等步骤,案外人可以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如果理
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相关规定。包括案外人执行异议的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对此的解释、案外人提出执行异议应具备的条件等。当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时,需向执行法院提出异议并提供必要的证据。如果异议成立,法院将裁定中止执行;否则,将裁定驳回异议。
执行异议的处理方法和申请方式。执行异议包括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对执行行为提出的异议,以及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的异议。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需提交证据证明执行行为违法,案外人异议可进行书面审查或听证程序审查。对异议处理结果不满,可依法寻求救济。执行异议申请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