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调解书不能留置送达。然而,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观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在审判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约定制作民事调解书。然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拒绝接受已约定生效的调解协议时,特别是涉及身份关系的离婚调解书,法官需要谨慎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调解书不应留置送达。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调解书可以留置送达。首先,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尽管它是司法解释,但是根据我国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调解协议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已经经过人民法院审查,且未违反法律规定,当事人已约定生效时间。如果不能留置送达,将否定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调解协议约定的生效时间将失去意义。第三,从法经济学角度来看,留置送达可以降低诉讼成本,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更能体现公平与正义的价值。
具体是否适用留置送达的方式,法院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已经有默认的方式。然而,由于法律的严谨性,司法程序必须合法进行。
行政处罚告知程序中的法律依据和告知内容的重要性。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行政机关需明确告知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种类和幅度,确保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行政机关应履行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听证权利,避免违法处罚。
法律明确规定调解书不能留置送达。
直接送达,是执行送达任务的仲裁员或者书记员将应当送达的法律文书,直接交付给受送达人签收的送达方式。留置送达与直接送达具有同等的效力。受送达人指定的委托代理人为代收人,向诉讼代理人送达时,适用留置送达。当事人拒绝签收调解书,说明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
调解书不能留置送达,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调解书应当直接送交本人,不得由别人代收。因为调解书一经接受,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如果不接受,即视为调解未能成立。留置送达并未经当事人签收,不对其产生法律效力。《民事诉讼法》第86条:“有关当事人同住成年家属签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