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诉讼实务,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当事人通常为被告。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两种情况。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但不是本案的当事人,因此无权对本案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如主动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应被视为承认和接受受诉法院的管辖权。即使受诉法院原本无管辖权,由于参加之诉与本诉之间的牵连关系,受诉法院也取得了对参加之诉的管辖权。如果受诉法院通知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该第三人如认为受诉法院对他的诉讼无管辖权,可以拒绝参加诉讼,以原告身份另行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因此,无论在哪种情况下,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均不适合作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只是参加他人之间已开始的诉讼,在诉讼中支持所参加的一方,以维护自身利益。法院对案件的管辖权是根据原告和被告之间的诉讼而确定的。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既非原告,又非被告,无权行使本案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因此无权提出管辖权异议。
当事人只能对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管辖权提出异议,无论是地域管辖权还是级别管辖权。对于第二审民事案件,不得提出管辖权异议。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即在被告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出。只有按期提出的异议,法院才会予以审查,逾期提出的异议将不被法院审查。
行政处罚告知程序中的法律依据和告知内容的重要性。在行政处罚过程中,行政机关需明确告知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种类和幅度,确保当事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行政机关应履行告知义务,保障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听证权利,避免违法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其中涉及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证据审查机制、案件审理程序以及审核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内容。通知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程序公正、审判公开等原则,并明确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
无论是民事诉讼法或者刑事诉讼法,均没有规定开庭后几日内应当下达判决,只是规定了案件的审理期限;审结期限,是从立案的次日起至裁判宣告、调解书送达之日止的期间,但公告期间、鉴定期间、审理当事人提出的管辖权异议以及处理人民法院之间的管辖争议期间不应计算在内
管辖权异议的时限不计入审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的审限,是指从立案之日起至裁判宣告、调解书送达之日止的期间,但公告期间、鉴定期间、双方当事人和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