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规范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保护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新增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赋予没有参加诉讼的第三人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撤销原生效法律文书。根据立法原意,我国的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当第三人因非自身原因而未参加原案审理,但原案的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使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可以请求法院撤销或改变原案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中对其不利部分的诉讼程序。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一种事后救济机制,与参加之诉不同。它是在原案已经生成具备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之后,对未能参加原案诉讼程序的第三人提供的救济机制,以扭转其合法民事权益受损的局面。
第三人撤销之诉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对原裁判的既判力产生冲击和挑战。在我国目前的立法中,只有审判监督程序能对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产生冲击。因此,在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保护第三人民事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和秩序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程序配置来避免滥用该救济路径,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该制度的预设功能。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目的是保护第三人的民事实体权益。只有当第三人的民事权益受到原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损害时,才有权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第三人未能获得充分的事前程序保障并非启动撤销之诉的唯一或核心事由。
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适格主体。只有前诉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即原本应具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地位的民事主体)才有权提起撤销之诉,并且该当事人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非因自身原因而未能参加诉讼,并与本诉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分类。包括再审型、上诉型、复合型以及独立型的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这些类型分别在不同法系和地区的法律中有不同的规定和应用。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形成之诉,目的是改变已确定的法律关系。其次,它作为特殊救济程序,与再审之诉有所不同,针对的是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旨在维护裁判的稳定性。最后,它是事后救济程序,旨在保障案外第三人的程序权利和民事权益,但对其提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