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规范滥用诉讼权利的行为,保护自然人和法人的合法权益,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新增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赋予没有参加诉讼的第三人通过提起诉讼的方式,撤销原生效法律文书。根据立法原意,我国的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指当第三人因非自身原因而未参加原案审理,但原案的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使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可以请求法院撤销或改变原案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中对其不利部分的诉讼程序。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一种事后救济机制,与参加之诉不同。它是在原案已经生成具备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之后,对未能参加原案诉讼程序的第三人提供的救济机制,以扭转其合法民事权益受损的局面。
第三人撤销之诉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对原裁判的既判力产生冲击和挑战。在我国目前的立法中,只有审判监督程序能对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产生冲击。因此,在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保护第三人民事权益与维护司法权威和秩序之间的关系,通过适当的程序配置来避免滥用该救济路径,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该制度的预设功能。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目的是保护第三人的民事实体权益。只有当第三人的民事权益受到原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损害时,才有权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第三人未能获得充分的事前程序保障并非启动撤销之诉的唯一或核心事由。
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主体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适格主体。只有前诉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即原本应具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地位的民事主体)才有权提起撤销之诉,并且该当事人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非因自身原因而未能参加诉讼,并与本诉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之间的差异。一审终审的判决结果不可上诉但可申请再审,而二审终审则允许当事人对一审判决结果提起上诉。同时,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一审终审和二审终审的规定,包括适用的案件类型、审理程序和证据审查等。
民事诉讼中二审期间的诉讼中止程序。诉讼中止是指在某些法定原因下,诉讼无法或不宜进行时,法院暂停诉讼的制度。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出现特定情形时应当中止诉讼,如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诉讼中止的程序包括法院作出裁定,
只要合同不违反法律规定,聋哑人签订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但如果聋哑人在与他人签订合同过程有发生以下这些情形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合同。反之,如果聋哑人在签订合同时,合同另一方当事人或翻译的第三人,并没有存在胁迫、欺诈或乘人之危的情形的
合同保全制度,是指法律为防止因债务人财产的不当减少致使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受到危害,而设置的保全债务人责任财产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和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合同担保指合同当事人依据法律规定或双方约定,有债务人或第三人向债权人提供的以确保债权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