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一种与再审之诉和执行异议之诉不同的诉讼形式。从本质上讲,它是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新诉。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对已形成生效判决的原诉进行再次审理,但是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原诉中的原被告变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被告。案件审理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确认和保护原诉中原被告之间争议的法律关系或受损害的民事权益,而是判断原诉裁判是否存在错误并损害了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尽管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原诉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从实质上讲,它是人民法院受理的一种新诉。因此,对于这种新诉的法院管辖,存在着两种选择:由原审法院受理或者另行起诉。
将第三人提出的撤销之诉的管辖权赋予原审法院有以下几个支持论点:
即使由原审法院受理第三人提出的撤销之诉,审判组织(即合议庭)仍然需要重新组建,参与原案审理的法官不能参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理。换句话说,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理程序是一个重新审理的过程,原审审理并未对其产生直接影响,即第三人撤销之诉不能在原审基础上继续进行审理。然而,第三人撤销之诉与原诉并不完全分离,并且在第三人撤销之诉中发现原审生效裁判存在错误并损害第三人利益时,将对其进行改判,从而破坏原审生效裁判的效力。因此,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理需要原审法院的相关案卷材料。原审法院在案卷材料的移交方面具有不可置疑的便利性,新组成的合议庭可以直接查阅原审的案卷材料。相比起在不同法院之间移交案卷材料的另行起诉,由原审法院受理具有极大的便利性。
如果由原审法院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在原审裁判确有错误且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第三人撤销之诉所做的改判将限于同一法院内进行,从而减少其不利影响。如果由第三人向原审法院以外的法院另行起诉,并最终以生效的改判对原审法院的裁判造成破坏,将使得原审法院难以接受其他法院(尤其是同一法院或更低级别法院)对本院裁判的否定。将第三人撤销之诉归属于原审法院,有利于原审法院通过公正程序对原裁判的错误进行纠正。
如果由第三人另行起诉,在执行法院的管辖上将存在原审法院和第三人撤销之诉受理法院管辖权的分配问题。特别是当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受理法院对原裁判作出改判时,而原审法院已经对执行标的进行了全部或部分执行时,将出现执行回转的情况,使得执行程序更加复杂。因此,由原审法院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可以避免在执行程序中遇到的困境。
当然,如果第三人对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原生效裁判向原审法院以外的其他法院另行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也有一定的制度优点。这可以阻止原审法院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审理的不良影响。即使由原审法院继续审理第三人撤销之诉,尽管审理案件的合议庭由另行组建,但在心理上很可能偏向于原审裁判,不愿对原审裁判因存在错误而损害第三人利益进行改判。另外,由于新组成的合议庭成员与原审裁判的法官是同事关系,有可能影响其公正裁判。因此,第三人另行起诉可以在案件联系上一般地阻隔原审法院的不良影响。
然而,尽管原审法院受理第三人撤销之诉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但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允许当事人提起上诉,并由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依法审理裁判进行监督,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一缺点。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分析,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的管辖权赋予原审法院是合理的。
关于终审判决结果是否会告知一审法院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后并没有明确规定要告知一审法院,只会告知案件的当事人。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当事人适格的相关内容,包括与诉讼权利能力的区别以及与纯粹形式上的当事人的不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权问题,以及仲裁裁决的类型、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撤销终局裁决的方式、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和劳动者工作年限的合并计算。对于管辖权问题,文章详细阐述了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时法院应如何处理。同时,文章还明确了仲裁裁决的类型和中级人民法院
法院对于不受理案件的处理方法。针对起诉条件符合但法院不受理的情况,当事人可提起上诉;针对不同起诉情况,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相应处理。同时,第三巡回法庭不受理六类案件,包括应向最高人民法院本部提起的案件、仍在正常审理审查程序中的案件等。不符合起诉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撤销程序,包括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条件、期间、管辖法院以及人民法院对申请的处理。申请撤销仲裁裁决需满足主体为仲裁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有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应予撤销等条件。法院会根据不同情况作出撤销裁决或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