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二百九十二条法律规定,第三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撤销之诉的,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出,并提供以下证据材料:
(一)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
(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错误;
(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
根据第二百九十三条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和证据材料之日起五日内送交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对第三人提交的起诉状、证据材料以及对方当事人的书面意见进行审查,并在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下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立案。若不符合起诉条件,则应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根据第二百九十四条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开庭审理。
根据第二百九十五条法律规定,未参加诉讼是指没有被列为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当事人,且无过错或者无明显过错的情形。包括:不知道诉讼而未参加的;申请参加未获准许的;知道诉讼,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参加的;因其他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根据第三百条法律规定,对第三人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请求,人民法院经审理,根据不同情形分别处理:若请求成立且确认其民事权利的主张全部或部分成立,则改变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错误部分;若请求成立,但确认其全部或部分民事权利的主张不成立,或者未提出确认其民事权利请求的,则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的错误部分;若请求不成立,则驳回诉讼请求。对裁判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上诉。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内容未改变或者未撤销的部分继续有效。
根据第三百零一条法律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审理期间,人民法院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裁定再审的,应当裁定将第三人的诉讼请求并入再审程序。但若有证据证明原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先行审理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件,裁定中止再审诉讼。
根据第三百零二条法律规定,第三人诉讼请求并入再审程序审理的,根据不同情形分别处理:若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对第三人的诉讼请求一并审理,所作的判决可以上诉;若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人民法院可以调解,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发回一审法院重审,重审时应当列明第三人。
根据第三百零三条法律规定,第三人提起撤销之诉后,若未中止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执行的,执行法院应当对第三人提出的执行异议进行审查。第三人不服驳回执行异议裁定,申请对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若案外人对驳回执行异议裁定不服,认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内容错误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申请再审,提起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撤销之诉是指第三人针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提起的一种特殊救济程序。根据诉的请求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诉分为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和形成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属于形成之诉,即通过撤销判决来设定、变更或消灭权利或者法律关系。
撤销之诉的适用条件严格限定,第三人必须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提起诉讼,并提供证据证明存在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内容错误,以及该错误内容损害了其民事权益。
撤销之诉的程序一般有两种类型:独立型和再审型。独立型是指不依赖任何既有程序而设立的撤销之诉程序,旨在撤销判决不利部分。再审型是以再审程序为依托,案外人以自己的名义向原受案法院提请重新审理的诉讼程序。我国规定的第三人撤销诉讼属于独立型,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撤销之诉。
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分类。包括再审型、上诉型、复合型以及独立型的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这些类型分别在不同法系和地区的法律中有不同的规定和应用。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种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程序和规定。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形成之诉,目的是改变已确定的法律关系。其次,它作为特殊救济程序,与再审之诉有所不同,针对的是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旨在维护裁判的稳定性。最后,它是事后救济程序,旨在保障案外第三人的程序权利和民事权益,但对其提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