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发起第三人撤销之诉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三人因不能归责自己的原因而未参加诉讼。
第三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存在错误,且这种错误损害了其民事权益。
第三人需要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的六个月内提起诉讼。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理重点在于实体救济部分的审查。也就是说,第三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生效的法律文书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存在错误,并且这种错误损害了第三人的民事权益。以离婚案件为例,如果第三人希望撤销生效的离婚判决书或调解书中关于夫妻财产和债权债务的部分内容,首先需要证明该部分内容存在错误且该错误损害了第三人的民事权益。
对于离婚案件中涉及财产请求权的第三人,只要法院审理认为离婚案件中的部分财产应属于第三人的,就可以直接改变或撤销原判决或调解书中涉及第三人财产的部分内容,并告知当事人可以另行起诉解决该部分争议。
然而,对于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来说,撤销生效的离婚裁判文书中涉及财产和债权债务的内容相对困难。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第三人必须是夫妻一方对其负有个人债务的第三人,例如夫妻一方个人的担保债务等。
改变或撤销生效的离婚裁判文书中关于财产和债权债务的内容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裁判文书的判决或调解内容明显不公平,例如将全部或大部分财产归夫妻一方所有,或夫妻一方承担全部或大部分债务等。
有证据证明夫妻双方虚构债权债务,使生效法律文书中关于财产和债权债务的分配表面看起来公平,实际上存在将合法财产和债权大部分或全部转移到夫妻一方名下的情况。
第三人已经尽一切可能但仍无法实现相应的债权,必须通过发起第三人撤销之诉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遇到中止诉讼的法定情形时,如何裁定中止诉讼的问题。文章介绍了中止诉讼的情形,包括一方当事人死亡、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法人终止等。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裁定中止诉讼,并说明理由。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后,恢复诉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特点。首先,它是一种形成之诉,目的是改变已确定的法律关系。其次,它作为特殊救济程序,与再审之诉有所不同,针对的是已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旨在维护裁判的稳定性。最后,它是事后救济程序,旨在保障案外第三人的程序权利和民事权益,但对其提
两审终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主要针对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诉讼案件。对于非诉讼民事案件,适用一审终审制度。同时,介绍了该制度的四种例外情况,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判处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刑罚在法定刑以下的案件的核准程序以及小额诉讼程序。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法律要求和适用范围。在法律要求方面,包括第三人身份界定、撤销之诉的客体范围、提起撤销之诉的时效和管辖等。第三人的范围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客体包括法院和仲裁机构的裁决书和调解书,只要对第三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都可适用。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