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两审终审制 > 法律是如何规定两审终审原则的

法律是如何规定两审终审原则的

时间:2023-09-26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88170
《刑事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法院审判的审级制度。我国法院的组织设置分四级,我国的两审终审制,也可以称为四级两审终审制。

两审终审原则的含义、内容和要求

1. 含义

两审终审原则指的是除最高人民法院外的其他各级人民法院,在第一审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裁定,尚不能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在法定期限内,有上诉权的人没有提出上诉,同级人民检察院也没有提出抗诉,一审的判决、裁定才发生效力。如果在法定期限内,有上诉权的人提出上诉,或者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案件就应当由上一级的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二审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裁定就是终审的判决、裁定,除依法还必须经过核准程序的案件外,二审判决、裁定宣告后立即发生法律效力。

2. 内容

两审终审原则适用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不适用于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在实施该原则时,必须具备合法的上诉或抗诉前提,即有上诉权的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或同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对于判处死刑的案件,必须经过死刑复核程序核准后,判处死刑的裁判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并交付执行。

3. 要求

实施两审终审原则的要求是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该原则既能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案件质量,又能方便群众,节省人力和物力。

实行两审终审原则的意义

实行两审终审原则有以下几点意义:

1. 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两审终审原则确保当事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机会进行上诉或抗诉,以维护其合法权益。当事人可以通过上诉或抗诉,对第一审判决、裁定进行复核,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2. 提升案件质量

通过两审终审原则,第一审案件的判决、裁定不会立即生效,给予各方更多时间进行充分审议和辩论,有利于减少错误判决和裁定的可能性,提升案件质量和司法公信力。

3. 方便群众,节省人力和物力

两审终审原则可以避免因一审判决、裁定立即生效而导致的频繁上诉和抗诉,减少司法资源的浪费,提高司法效率,方便群众解决纠纷和争议。综上所述,两审终审原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提升了案件质量,同时也方便了群众,节省了人力和物力。通过实施该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稳定。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终审判决结果是否会告知一审法院?

    关于终审判决结果是否会告知一审法院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后并没有明确规定要告知一审法院,只会告知案件的当事人。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当事人适格的相关内容,包括与诉讼权利能力的区别以及与纯粹形式上的当事人的不同

  • 法院不受理案件的处理方法

    法院对于不受理案件的处理方法。针对起诉条件符合但法院不受理的情况,当事人可提起上诉;针对不同起诉情况,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相应处理。同时,第三巡回法庭不受理六类案件,包括应向最高人民法院本部提起的案件、仍在正常审理审查程序中的案件等。不符合起诉

  • 第三人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的法律意义

    第三人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的法律意义、条件、效力及权利和义务。第三人的参与旨在维护自身权利,在诉讼中发表意见、提供证据。成为第三人需满足条件,如与案件有关、权益一致并经过法院允许。第三人可影响判决结果,但无权对受诉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在参与诉讼中,

  •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规定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相关规定。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包括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以及程序事项。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查取证需符合特定条件,如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需法院调取、涉及国家秘密等。当事人需提交书面申请,并在举证期限

  •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遵循哪些原则
  • 实行一审终审制的是指哪些情况
  • 法律是如何规定两审终审原则的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