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九条的规定,公开审理的案件允许公民旁听。旁听人员只需凭身份证即可进入法庭,但在某些情况下,根据法庭场所和旁听人数等因素,可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旁听需求,因此需要持有人民法院颁发的旁听证。
1. 旁听的案件必须是公开审理的。
2. 一般情况下,携带身份证去法院即可换取旁听证,但并非所有地方都有此手续。
3. 旁听人员需要接受安全检查,禁止携带可录音的MP3等设备,除非经过许可。
4. 在庭审过程中,旁听人员不得喧哗、随意走动或中途退场,需起立向法官示意。但根据环境情况,如果人员较多,可以悄悄从后门离开,以免打扰法庭秩序。
5. 法院门口会有公告牌或者电子屏幕,也可以查看法院网站,以了解公开审判案件的相关信息。
(一) 依法公开审理案件,公民可以旁听,但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和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除外。外国人和无国籍人持有效证件要求旁听的,参照中国公民旁听的规定办理。
(二) 根据法庭场所和旁听人数等情况,旁听人员需要持旁听证进入法庭,旁听证由人民法院颁发。
(三) 公民参加旁听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规定,并主动申报是否携带违禁物品接受安全检查。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安全检查并不会进行。
(五) 依法公开审理案件时,中国各新闻媒体的记者凭记者证可以参加旁听,并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记录、录音、录像、摄影、转播庭审实况。外国记者的旁听按照我国有关外事管理规定办理。
1. 不得擅自录音、录像、摄影、记录。
2. 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3. 不得发言、提问。
4. 不得鼓掌、喧哗、吵闹或实施其他妨碍审判活动的行为。
5. 不准吸烟和随地吐痰,必须关闭移动电话、寻呼机等通讯器材的报警音。
对于违反法庭纪律的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0条的规定进行处理。人民法院可以对违反法庭纪律的人进行训诫,责令其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罚款、拘留。对于扰乱法庭秩序、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的严重违法行为,人民法院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可以予以罚款、拘留。
关于终审判决结果是否会告知一审法院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判决后并没有明确规定要告知一审法院,只会告知案件的当事人。文章还详细阐述了当事人适格的相关内容,包括与诉讼权利能力的区别以及与纯粹形式上的当事人的不同
法院对于不受理案件的处理方法。针对起诉条件符合但法院不受理的情况,当事人可提起上诉;针对不同起诉情况,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进行相应处理。同时,第三巡回法庭不受理六类案件,包括应向最高人民法院本部提起的案件、仍在正常审理审查程序中的案件等。不符合起诉
第三人参加他人已开始的诉讼的法律意义、条件、效力及权利和义务。第三人的参与旨在维护自身权利,在诉讼中发表意见、提供证据。成为第三人需满足条件,如与案件有关、权益一致并经过法院允许。第三人可影响判决结果,但无权对受诉法院的管辖权提出异议。在参与诉讼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申诉的定义和适用法律。当事人和辩护人等对于司法机关的特定行为有权提出申诉或控告。申诉的情形包括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未解除等。申诉处理程序由终审法院负责,申诉材料应包含申诉状、原生效判决书和证据等。对申诉的处理,如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