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点认为,仲裁协议作为一种合同,是主合同的一部分,如果主合同无效,仲裁条款也应无效。然而,在仲裁协议独立原则下,仲裁庭和仲裁员可以不受理合同无效的异议,继续审理案件的实质问题,包括主合同的有效性,并作出裁决。
在主合同可能不存在的情况下,仲裁条款是否独立存在引发了争议。如果主合同从未有效订立过,仲裁条款是否独立于其他合同条款而有效成立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然而,主合同是否存在需要通过审理来确定。如果一方当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主张合同不存在,如果不对这种情况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就会使无理的一方很容易规避仲裁,有理的一方则丧失了通过仲裁维护利益的权利。
欺诈、欺诈诱导、胁迫他人签订合同的行为是违背合同制度基础的,我国《经济合同法》规定采取这些手段签订的合同无效。然而,在涉及这种合同的仲裁条款是否独立的问题上,遇到了更难以解释的矛盾。主合同因欺诈等行为无效,使得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代表真实意愿,那么这种不表示真实意愿的主合同中的仲裁条款能否表示真实意愿呢?欺诈行为是一种故意行为,欺诈方签订仲裁条款时是否真实意愿去仲裁纠纷是难以证明的。因此,按照一般的合同和合意理论,很难解释这种情况。
xx市XX有限公司与XX之间的劳动仲裁案件被告上诉法院的情况。原告公司认为仲裁委员会关于工资和经济补偿金的裁决错误,被告的工作年限不满半年,申诉部分已丧失请求权,并且被告放弃了领取工资的权利。因此,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不支付工资和经济补偿金,
原告起诉被告的劳动争议案件。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包括无需支付被告加班工资及经济补偿金和无需支付年度年终奖。事实和理由是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是错误的,被告是原告的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不定时工作协议,且当地未出台相关规定,因此不应支付加班工资。同时,
处理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的三种方法。首先,鼓励当事人自行协商补充完善仲裁协议;其次,在仲裁机构发现协议缺失必要要素时,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完善;最后,人民法院在审查仲裁协议时,应理解仲裁与法院裁判是两种并列的解决争议的途径,只要当事人有仲裁意愿,就应尽
北京仲裁委员会的基本结构、职能以及仲裁协议的详细规则。仲裁委员会是常设机构,负责解决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仲裁协议是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仲裁的书面协议,其形式包括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和其他书面协议。仲裁协议独立存在,不受合同变更、解除等影响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