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的处理,实践中有三种作法:
一、当事人自行补充完善仲裁协议。
对当事人来讲,出现了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之后,最佳方式是双方对该协议加以补充完善,使其成为一个明确、完整的仲裁协议,从而使选定的仲裁机构能够顺利受案。但是,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补充仲裁协议需要双方自由自愿地协商一致,而在发生合同争议后,一方面,双方的心理情绪对抗比较大,另一方面,有过错的违约方尽量逃避法律对其违约责任的追究,所以在此时达成一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当事人应尽量在未发生合同争议之前,自行协商补充完善该仲裁协议。
二、仲裁机构补充完善仲裁协议。
仲裁委员会在收到当事人的仲裁申请书以及递交的仲裁协议之后,发现仲裁协议欠缺必要的要素,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的,可以要求双方当事人本着以仲裁方式解决合同争议的诚意,自行来补充该协议中不明确、不完整的地方。由于仲裁机构是处理仲裁案件的常设机构,所以可以很好地协助当事人补充完善仲裁协议。
三、人民法院补充完善仲裁协议。
对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法院可能采取的做法有三种:一是受理该案;二是拒绝受理该案;三是要求或帮助当事人完善仲裁协议。
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法院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如要求当事人完善仲裁协议,或者指定某一仲裁机构等,来帮助当事人实现仲裁的意愿。但这样做显然与任何法律的基本精神都不相违背。人民法院在审查确定仲裁协议效力时,对于该协议既不能认定有效也不能确定无效时,只要当事人有仲裁的意思表示时,就应尽量帮助当事人补充完善仲裁协议。这就需要人民法院对仲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仲裁与法院裁判,是供当事人自由选择的两种不同途径的并列关系,而不是谁先谁后,谁服从谁的问题。
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条款,包括意思表示、仲裁事项和选定仲裁委员会等方面。仲裁协议必须明确表达当事人的意愿,且仲裁事项必须与当事人之间存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仅限于合同纠纷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选定仲裁委员会时,必须明确指定具体的仲裁机构,否则仲裁协议无效。最后
关于仲裁裁决执行案件的相关规定。其中,被执行人、案外人可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并由人民法院裁定。执行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特定条件下可指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审查不予执行申请,并询问当事人。同时,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申请有一定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了民商事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规定了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可直接申请法院确认,无需经过仲裁程序。同时,《意见》还规范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旨在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方式
工伤补偿协议是否具有排除仲裁和起诉的效力。文章指出,员工私自签订的工伤补偿协议并不具有既判力和强制执行效力,也不能排除劳动者通过仲裁或诉讼程序获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工伤赔偿律师费的收费标准和工伤理赔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