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委员会作为一常设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具有案件的监督性。仲裁委员会实行裁决书稿核阅制度,以确保裁决的公正性,并对仲裁程序进行监督和管理。
仲裁庭在仲裁程序开始之前或之后,可以结合仲裁的优势和调解的长处,对受理的争议进行调解解决。如果调解失败,仲裁庭将按照仲裁规则的规定继续进行仲裁,直到作出终局裁决。在同一程序即仲裁程序中,仲裁员可以履行调解员的职能。
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费收费标准较低,相比世界其他主要国际商事仲裁机构而言。仲裁委员会致力于以较低的收费为当事人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仲裁的申请是指合同纠纷或财产权益纠纷的一方当事人根据仲裁协议,请求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仲裁申请是仲裁程序开始的准备,是仲裁机构行使仲裁权的前提,也是当事人争取采用仲裁解决纠纷的请示,以及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积极手段。
仲裁的受理是指仲裁机构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决定立案进行仲裁的制度。仲裁案件的受理标志着仲裁机构行使管辖权的开始,并排除法院审判权的行使。仲裁的受理程序包括仲裁机构对仲裁申请的审查处理和决定受理案件的相关活动。
仲裁机构仲裁案件时,通过组织仲裁庭来行使仲裁权。仲裁庭的组成基于当事人的授权。根据《仲裁法》,仲裁庭有两种形式:合议仲裁庭和独任仲裁庭。
合议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当事人可以各自选定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独任仲裁庭由一名仲裁员组成,当事人应当共同选定或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仲裁庭的组成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和争议公正解决原则。
为确保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实现,《仲裁法》在组庭问题上确立了仲裁员回避制度,以保证仲裁庭对仲裁争议事项的公正解决。
开庭是指由仲裁庭主持,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参加下,对仲裁请求进行实体审理和裁决的活动。它是仲裁活动的实质阶段,旨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解决纠纷,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得到解决。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一般应开庭进行,但对于当事人协议不开庭的情况,仲裁庭可以书面审理。
裁决是指仲裁庭在实体上对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作出裁断。它标志着案件的审结,是仲裁审理的最终程序,裁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仲裁法》规定,裁决文书的形成有三种情况:仲裁庭调解不成依法作出的裁决书;仲裁庭主持调解,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制作的调解书或根据协议的结果作出的裁决书;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了和解协议后,请求仲裁庭根据和解协议作出的裁决书。
世界各国对仲裁员资格的不同规定,包括严格规定和宽松规定以及无明确规定的国家。同时,针对中国特有的内部仲裁员制度,文章分析了其对仲裁程序、公正性和独立性以及仲裁监督机制的影响,并提出了取消该制度的建议。
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环节。在争议发生后,双方应首先进行协商,对于工伤待遇争议等不太尖锐的情况,协商是常见且易接受的方式。调解虽然不是必经程序,但对解决劳动争议有很大作用。仲裁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仲裁后如仍不服可提起诉
合同解除后当事人的救济措施,包括提起确认之诉和异议的理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在审理时会考虑解除条件的成就、解除合同的必要性和解除程序的合法性。同时,文章还指出了在解除合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如长效合同缺乏解除条件约定、合同解除通知义务的履行和合同解除
农民工工伤待遇索赔程序中的难点,即劳动关系确认难、时间长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报告提出加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职权,简化工伤认定程序,将确认劳动关系的仲裁程序改为行政听证程序,以便农民工能够更快地申请工伤认定并享受工伤保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