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一:仲裁本质上的民间性
仲裁是一种民间性质的纠纷解决机制,其核心特征是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方式,而非强制性的法律程序。特征二:机构设置上的独立性
仲裁机构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互相独立。仲裁机构之间也不存在隶属关系。特征三:制度设计上的简易性
相对于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仲裁制度相对简单,易于实施。特征四:工作目的上的赢利性
仲裁机构通过收取仲裁费用来获得利润。仲裁费用是申请仲裁的必要条件,没有支付仲裁费用就无法进行仲裁。与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不同,仲裁机构没有类似的法律援助或救助制度。特征五:裁判方式上的灵活性
仲裁的裁判方式相对灵活,与行政裁决和司法裁判相比,仲裁对于当事人的自主约定更加重视,可以根据当事人的意愿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裁判。特征六:裁判程序上的便捷性
仲裁的程序相对简便和迅速,与严格、复杂的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相比,仲裁程序更加方便和快捷。特征七:裁判依据上的兼容性
仲裁的裁判依据不仅限于法律法规,还包括当事人的约定和民间习惯法等。仲裁的裁判依据相对灵活,不像司法裁判那样完全依照法律规定。特征八:当事人意愿上的自主性
仲裁的启动和进行需要当事人事前的自主约定。当事人的事前约定是仲裁程序的前提,没有达成约定就无法进行仲裁。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申请仲裁,以及在何地和何时向仲裁机构申请。特征九:纠纷解决途径上的低成本性
仲裁相对于法院诉讼来说,具有较低的成本。仲裁可以满足当事人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纠纷解决需求。处理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的三种方法。首先,鼓励当事人自行协商补充完善仲裁协议;其次,在仲裁机构发现协议缺失必要要素时,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完善;最后,人民法院在审查仲裁协议时,应理解仲裁与法院裁判是两种并列的解决争议的途径,只要当事人有仲裁意愿,就应尽
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程序的详细步骤。包括当事人申请、提供证据、合议庭审查核实以及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等环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的两个通知,详细说明了撤销和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程序和时间限制。
仲裁代理人的特点及其在仲裁活动中的作用。仲裁代理人以被代理当事人的名义参加仲裁,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事,目的是维护被代理人的权益。代理人不能同时担任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委托代理需提交授权委托书,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仲裁当事人有权申请财产保全,但申请
劳动争议仲裁的费用标准、支付方式以及具体的仲裁程序。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经费由财政保障。具体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和案件处理费,支付方式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仲裁程序包括组成仲裁庭、调查取证、仲裁调解和仲裁裁决等环节,整个流程应在一定时间内结束,如有需要可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