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也被称为公断,是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在纠纷发生之前或之后,买卖双方可以签订书面协议,自愿将纠纷提交给第三方进行裁决。仲裁协议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纠纷发生之前订立的,通常作为合同中的一项仲裁条款;另一种是在纠纷发生之后订立的,将已经发生的争议提交给仲裁。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仲裁协议,其法律效力是相同的。
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裁决,另一方当事人有权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凡是合同投资者、合同交易所、合同公司、合同登记结算机构与合同交易服务机构之间发生的合同争议,只要双方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就可以通过仲裁途径解决合同争议。
当事人选择仲裁方式解决纠纷时,应当是双方自愿,并达成仲裁协议。如果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请求将不被仲裁委员会受理。
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后,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除非仲裁协议无效。
仲裁委员会的成员应当由当事人根据协议选定。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
由于仲裁往往涉及商业信誉,当事人之间发生财产纠纷时,往往不愿公之于众。因此,《仲裁法》规定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可以协议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为保证仲裁结果的公正性,《仲裁法》规定仲裁应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一旦裁决作出,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次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请求将不被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受理。
我国劳动仲裁活动中代理人的委托问题。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并在授权委托书中明确代理事项和权限。委托诉讼代理人包括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但特殊情况下的人不能作为诉讼代理人。当事人需提交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的委托书。
处理内容不明确的仲裁协议的三种方法。首先,鼓励当事人自行协商补充完善仲裁协议;其次,在仲裁机构发现协议缺失必要要素时,可以要求当事人补充完善;最后,人民法院在审查仲裁协议时,应理解仲裁与法院裁判是两种并列的解决争议的途径,只要当事人有仲裁意愿,就应尽
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程序的详细步骤。包括当事人申请、提供证据、合议庭审查核实以及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等环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的两个通知,详细说明了撤销和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程序和时间限制。
仲裁代理人的特点及其在仲裁活动中的作用。仲裁代理人以被代理当事人的名义参加仲裁,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行事,目的是维护被代理人的权益。代理人不能同时担任双方当事人的代理人。委托代理需提交授权委托书,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仲裁当事人有权申请财产保全,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