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争议,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
(二) 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1. 劳动纠纷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劳动关系当事人指的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主要指与中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以及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用人单位指的是与劳动者订立了劳动合同的中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单位。不具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身份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纠纷范畴。即使争议内容涉及劳动问题,如果争议不是发生在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也不构成劳动纠纷。例如,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力流动发生的争议、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与劳动行政管理中发生的争议、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与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行政管理中发生的争议、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与劳动服务主体在劳动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等,都不属于劳动纠纷。
2. 劳动纠纷的内容涉及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是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争议。劳动关系是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不是为了实现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而产生的,就不属于劳动纠纷的范畴。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就业、工资、工时、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劳动福利、职业培训、民主管理、奖励惩罚等。
3. 劳动纠纷既可以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也可以表现为对抗性矛盾,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劳动纠纷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但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确认劳动关系案件是否属于一裁终局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仲裁裁决并不属于一裁终局。终局裁决仅限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特定案件,且金额需符合规定。其他劳动争议可提起诉讼。同时,确认劳动关系时,可参考工资支付凭证、工作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新亮点,包括部分案件一裁终局以提高裁判效率,缩短劳动争议仲裁的审理期限,劳动者维权更加容易,包括不再收费和明确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以及劳动争议时效延长为一年。这些改进有助于解决劳动争议,减少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六大突破性设计,包括一裁终局、延长仲裁时效、缩短审理期限、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减轻经济负担以及突出调解程序等内容。该法律对申诉时效的期限、中止、中断和特殊规定作出了界定,但未设立最长权利保护期限。该法律的实施将对现行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关系在劳动仲裁中无法一裁终局的情况,并详细列举了劳动纠纷仲裁可以一裁终局的几种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劳动争议的定义,以及起诉状和劳动关系的区分。劳动者在维权时需先确认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区分事实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