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争议,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
(二) 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1. 劳动纠纷是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劳动关系当事人指的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者主要指与中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以及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用人单位指的是与劳动者订立了劳动合同的中国境内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单位。不具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身份的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不属于劳动纠纷范畴。即使争议内容涉及劳动问题,如果争议不是发生在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也不构成劳动纠纷。例如,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力流动发生的争议、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与劳动行政管理中发生的争议、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与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行政管理中发生的争议、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与劳动服务主体在劳动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等,都不属于劳动纠纷。
2. 劳动纠纷的内容涉及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是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争议。劳动关系是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不是为了实现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而产生的,就不属于劳动纠纷的范畴。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就业、工资、工时、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劳动福利、职业培训、民主管理、奖励惩罚等。
3. 劳动纠纷既可以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也可以表现为对抗性矛盾,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劳动纠纷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但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劳动仲裁案件的受理期限为一年,期间会因为不同情况有所中断或中止。申请劳动仲裁时,需递交申请书和相关证据,经过仲裁委员会受理决定后组成仲裁庭。仲裁程序包括答辩、公开进行、当事人到庭义务等。仲裁庭会在查明事实基础上先行调解,若调解不成会及时作出裁决,裁决
仲裁时效一年规定不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劳动仲裁法作为劳动法的特别规定,其规定的仲裁时效一年与劳动法的仲裁时效六十日不一致,应当适用劳动仲裁法的新规定。但新规定只能适用于5月1日起发生的情况,不能溯及之前。因此,当事人
工伤认定与劳动仲裁之间的关系和程序优先顺序。在解决民事纠纷的背景下,仲裁具有更高的效力,但在工伤认定中,劳动仲裁并不是前置程序。工伤认定部门对劳动关系可以进行形式审查并进行事实认定。在涉及劳动仲裁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暂停工伤认定程序,并在
确认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仲裁并非一裁终局的问题。劳动纠纷仲裁的一裁终局主要适用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争议金额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情况,以及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发生的争议。劳动关系涉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产生的法律关系,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