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来解决。根据该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包括以下情况:
(一) 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在解决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应遵循合法、公正、及时、着重调解的原则,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以达成和解协议。
如果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当事人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劳动争议中,当事人提出的主张需要提供证据支持。如果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用人单位有责任提供。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相关证据,应承担不利后果。
如果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有十人以上,并共同请求解决劳动争议,可以推举代表参加调解、仲裁或者诉讼活动。
此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问题。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劳动者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依法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劳动仲裁终局裁决的上诉问题。当事人对于劳动仲裁裁决无权上诉,但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终局裁决包括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生效。劳动争议仲裁的受理范围包括确认劳动关系等争议,而管辖则根据劳动合同
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的内容,涉及案件信息、审理过程、申请人的诉求、被申请人的答辩、事实查明、证据确认、裁决结果等方面。裁决结果分为一裁终局和非一裁终局,并说明了裁决书的生效及司法救济方式。文章还提到了裁决书的使用说明,包括裁决书的签署、送达及执行等细节
劳动仲裁的程序及相关执行过程。裁决生效后,当事人可凭裁决书向用人单位执行,如单位拒绝履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一般需约6个月。仲裁程序包括申请仲裁、受理决定、开庭通知等步骤。申请劳动仲裁需满足一定条件和提交相关材料,仲裁委在收到申请后的五日内作出受
仲裁法对争议的可仲裁性的规定,包括当事人资格要求、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合同纠纷的范围以及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范围。同时,也指出了不适用仲裁的纠纷类型,如涉及身份关系的纠纷和行政争议等。另外,特殊纠纷如劳动争议和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调整不适用仲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