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并要求用人单位按一定比例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其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其支付差额部分,并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百分之一百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但不支付加班费,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其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如果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但未按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其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然而,根据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劳动仲裁一般不支持劳动者申请精神损失费用。因此,如果你在劳动争议案件中提出精神损失费用的请求,很难得到支持。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关于二倍工资是否一裁终局的问题。依据法律规定,追索劳动报酬等争议如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的金额,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同时,未签劳动合同情况下超过一年未主张双倍工资请求的,视为签署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用人单位在
劳动争议裁决的终局情形和仲裁时效期限。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部分劳动争议裁决被视为终局裁决,包括金额低于地方月最低工资标准12个月的案件和在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与国家劳动标准有关的争议。同时,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一年内可以向有关部门寻求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相关问题。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因多种情况中断或中止,包括当事人主张权利等。如果劳动关系终止后发生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劳动者可以在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不受仲裁时效限制。
合同仲裁一般会阻止同一纠纷再次起诉,但如果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当事人可以根据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法院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十九条,仲裁协议是独立存在的,即使合同发生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仲裁协议仍然有效。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