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票据法》第13条第1款的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与出票人或持票人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如果持票人明知有抗辩事由而受取票据,则不在此限。另外,《票据法》第11条规定,无对价取得票据的人不能享有优于其前手的权利,这也是票据抗辩权限制的例外情况。因此,以下情况下,票据抗辩权不受限制:
如果持票人在受让票据时已经知道有抗辩事由,票据债务人可以拒绝其请求而不履行票据债务。这里的"明知"指的是受让票据时已经知道有抗辩事由,如果是在取得票据时不知道,后来才知道的情况,就不构成"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学术上将对这种持票人的抗辩称为"知情抗辩",属于"恶意抗辩"的一种。
无对价取得票据的人继承其前手的权利瑕疵,票据债务人与该持票人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不仅未被"切断",反而转移到持票人身上。因此,当持票人请求付款时,被请求的债务人可以以无对价取得为由,行使抗辩权,拒绝其请求。学术上将这种抗辩称为"无对价抗辩"。
在现代民法中,学者对抗辩权有不同的定义。洪*欣先生认为,抗辩权是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尤其是拒绝请求权人行使请求权的对抗权。梅*协先生认为,抗辩权是指义务人有权拒绝请求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郑*波先生认为,抗辩权属于广义的形成权,是对抗请求权的权利,但不仅限于请求权,也可以对抗其他权利的行使。大陆民法学者中有人认为抗辩权是能够阻止请求权效力的权利。
从以上学者对抗辩权的定义可以看出,抗辩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抗辩权是指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不论他人所行使的权利是否为请求权。狭义上的抗辩权则是指专门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即权利人行使其请求权时,义务人享有的拒绝其请求的权利。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以及我国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都没有对抗辩权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有我国的《担保法》第二十条第二款对抗辩权做了明确的规定,将抗辩权定义为:"债务人根据法定事由,对抗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权利。"显然,这是从狭义的角度给抗辩权下的定义。本文将要讨论的正是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中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和顺序履行抗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该权利适用于双方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的情况,只有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或其履行不符合约定时,一方当事人才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包括必须是因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双方互负的债务均已届清偿期、
合同法中的法定解除权的效力。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可抗力、预期违约、迟延履行等违约情况下非违约方行使解除权的条件和情形。此外,还提到了不安抗辩权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当事人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利。文章旨在明确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为当事人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导。
施工方在未递交竣工资料的情况下起诉要求支付工程款的法律处理。对于施工方的诉求,根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一方面,根据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施工方的主张应得到支持;另一方面,合同约定的决算审查程序和法定的不安抗辩权也需要考虑。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特定情况下,债务人可以不经过债权人同意进行债务转让。这些情况包括债权人同意的情况、新债务人的抗辩权以及与主债务相关的从债务等方面。新债务人需要承担与主债务相关的从债务,除非这些从债务是原债务人个人专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