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清算 > 清算执行 > 房企破产后,购房者该怎么办

房企破产后,购房者该怎么办

时间:2024-04-10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3089
楼市曾经那么火热,现在也开始慢慢降温。买期房,签了合同就万事大吉了吗?NO!事情远没有你想的如此简单。楼市降温,不少中小型房企抵抗不住压力,会面临倒闭的窘境。当房企真的倒闭了,我们买的房子该怎么办?

房地产企业破产:法律分析与应对策略

大背景:房企倒闭潮来了?

自2015年以来,房地产企业的倒闭和停工的消息屡见不鲜。市场研究机构认为,目前楼市仍然存在明显的分化,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存在风险,将有大量中小开发商被淘汰出局。

房企破产的前兆

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破产会有以下几个征兆:

一、工程进度极慢的楼盘

购房者在购房前常常会去工地上查看工程进度。如果发现工地上施工进度极慢,甚至出现停工的情况,就要警惕了,这很可能是因为开发商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这样的楼盘很可能会烂尾。

二、交付时间无限期延迟的楼盘

如果楼盘的交付时间一再推迟,并且总是以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延迟为借口,那么这个楼盘很可能是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完成交付手续,或者是因为楼盘存在质量问题,无法通过验收。

三、小型房企定位偏差而滞销的楼盘

有些楼盘的区位较偏,却定位于高端产品,主力户型面积大,总价过高,并且一直处于滞销状态,资金回笼缓慢,小型房企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四、拖欠款项而维权频现的楼盘

还有一部分小型房企经常出现拖欠款项导致维权事件频发的情况。购房者要警惕这样的楼盘,因为很可能是房企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无法按时付款,进而导致破产清算。

房地产企业破产对购房者的影响

如果不幸遇到房地产企业破产,购房者可以根据以下两种情况来采取应对策略:

一、房屋已建成

如果房屋已经建成,破产企业仍有可能履行对购房人的交付义务,购房人有可能能够拿到房子。

二、房屋未建成

如果房屋尚未建成,可以根据以下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按揭贷款购房的权利归属

在期房按揭中,购房时房屋尚未建成,购房人不享有房屋的所有权。当房屋建成后,如果房款已经付清(购房人支付了首付款,贷款银行以购房人的名义付清了余款),购房人可以委托开发商向当地房地产登记处申领《房地产证》并取得房屋所有权。此后,房地产企业的破产不会对房屋的权利归属产生影响,购房人只需继续向银行偿还贷款,并以房屋作为担保。

2、分期付款购房的权利归属

对于已经付清全部价款的购房人,购房屋被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购房人可以要求破产管理人转移房屋所有权,并向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变更房屋登记。对于尚未付清全部价款的购房人,房地产企业尚未转移所有权,双方均未履行完全合同,破产管理人有权决定是解除合同还是接受价款并转移房屋所有权。通过了解房地产企业破产的前兆和相应的应对策略,购房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降低破产风险带来的损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解散实物资产的分割方式

    公司解散时的实物资产分割方式。清算时,实物资产可折现用于偿还债务,剩余财产按照股东出资或持股比例分配。清算期间,公司不得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财产不得分配给股东,直到债务清偿完毕。公司破产清算流程包括解散决议和清算组成立、债权人通知和公告、清算方

  • 单位破产后职工丧葬费用的清偿问题

    单位破产后职工丧葬费用的清偿问题。依据我国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包括职工工资、福利和补偿金,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以及普通破产债权。若破产财产不足,按比例分配。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 我国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

    中国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法律方面,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规定,明确了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的清偿顺序。政策上,针对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予特殊优惠,如土地使用权等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新《破产法》也为政策性破产

  • 公司破产清算债权人的保全措施

    公司破产清算过程中债权人的保全措施问题。在破产清算期间,债权人无法申请保全措施,破产财产的构成条件包括破产企业可独立支配、在破产程序终结前属于企业财产并且可强制清偿的财产。破产财产的范围涉及多个方面,清偿顺序依法规定,若破产财产不足以满足同一清偿顺序

  • 企业破产清算银行贷款的偿还问题
  • 因开发商原因拿不到房产证的情况有哪些以及如何维权
  • 房企破产后,购房者该怎么办
破产清算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