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有企业破产制度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在国企的破产申请、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因素。法律对于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财产和实际清偿范围做出了具体规定。
在法律方面,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适用于国有企业破产的一般性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该法明确规定,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按第一顺序清偿。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将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和职工集资款也列为第一顺序清偿。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简称“新《破产法》”)明确规定,第一顺序清偿包括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以及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而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则扣除了优先受偿的债权。
国务院自1994年开始陆续发布了一些行政规范,对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1996年,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1996]492号)。这些规范针对按照规范进入破产的企业(一般称为“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予了特殊优惠。在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上,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必须首先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甚至已抵押的土地所有权变现也可以用于偿付职工安置费。此外,职工住房及其他社会性资产如幼儿园等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实际清偿的范围和标准也有所突破。
自2007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破产法》依然为政策性破产留出了空间,规定在该法施行前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特殊事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中国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法律与政策。法律方面,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规定,明确了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的清偿顺序。政策上,针对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予特殊优惠,如土地使用权等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新《破产法》也为政策性破产
主体资格的要求以及债务人申请破产所需材料。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具备被申请破产的主体资格。申请材料包括破产还债申请书、企业主体资格证明、企业法定代表人与主要负责人名单、企业职工情况和安置预案、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需反映注册资金、亏损、债
债务人申请破产重整所需材料的具体内容。债务人需提交主体资格证明、基本情况说明、债务和债权清册、关联企业业务往来说明、财务会计报告等。同时,债务人需提出职工安置方案、破产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报告。另外,出资人申请时还需提交权益调整初步方案,以及法院认为
关闭破产企业的人员基本情况,包括各类职工人数、职工安置渠道及所需费用、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及社会保险费情况、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情况等。同时,文章还涉及工伤职工及抚恤人员保障计划、职工相关权益保障计划等方面。在决策过程中,需依据企业破产执行政策和经职工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