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制度研究
时间:2023-09-16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一、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主体
根据联合国《破产法立法草案指南》和我国新破产法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主体有多种不同的方式。一些国家采取法院选任的方式,例如法国和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法院选任模式的法理基础在于破产程序是法院主导下的清理债权债务的司法程序。然而,将管理人选任的决策权完全交由法院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司法腐败等。我国新《企业破产法》规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债权人会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管理人名册由人民法院编制,债权人在此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的机制。此外,将管理人选任的权力过多地集中在法院可能助长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给予债权人更多的话语权,使债权人能够有效监督管理人的选任过程。将与管理人选任有关的剩余财产控制权配置给债权人,也更为合理。债权人作为破产财产的剩余索取者,最有动机追求价值最大化,并且债权人的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因此,债权人应该在管理人的选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破产管理人的资格
目前,我国企业破产法对管理人的资格规定较为模糊。根据《指定管理人的规定》,法院对管理人的准入设置了限制,由法院确认管理人是否具备一定的能力。然而,这与法院的职能不符。此外,管理人名册制定的标准也很模糊,增加了债权人和利害关系人监督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制定明确的管理人资格标准,确保管理人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应该建立独立的评审委员会,负责制定管理人评定标准,并决定编入管理人名册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个人名单。
三、破产管理人的回避
在破产程序中,管理人的回避是保证破产程序公正进行的重要环节。然而,我国现行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对管理人的回避规定较为模糊。为了完善管理人的回避制度,应该明确规定管理人在具体情况下应当回避的情形,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不受利益冲突的影响。
四、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时间和更换
我国现行的企业破产法对管理人的选任时间和更换没有明确规定。这可能导致管理人的选任过程不透明,缺乏监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明确规定管理人的选任时间,并建立有效的更换机制,以保证破产程序的公正和顺利进行。
五、完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措施
为了完善我国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给予债权人更多的话语权,使债权人能够有效监督管理人的选任过程;2. 制定明确的管理人资格标准,确保管理人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3. 建立独立的评审委员会,负责制定管理人评定标准,并决定编入管理人名册的社会中介机构和个人名单;4. 明确规定管理人在具体情况下应当回避的情形,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5. 明确规定管理人的选任时间,并建立有效的更换机制。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使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更加合理和有效,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促进破产程序的公正和顺利进行。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破产财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破产财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由于现行破产法律规范的不统一、不完善和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破产财产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明确破产财产的界定与范围,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提出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以提升我国破产财
-
破产后拖欠的工资能否支付?
企业破产后拖欠工资的处理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企业破产后拖欠职工的工资具有优先受偿权,清偿顺序包括职工工资和相关费用、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等,破产财产不足时按比例分配。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
企业更换法人后的债务承担
企业更换法人后的债务承担问题。企业工商登记事项变更时,原公司的债权债务由变更后的公司承担。更换法人不影响公司贷款还款责任,债务的承担者是公司而非个人。在公司破产时,债务清偿顺序依照法律规定,优先清偿职工权益、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最后是普通破产债权。
-
破产整顿与和解制度
破产整顿与和解制度的相关内容。企业申请破产后,可进行破产整顿以改善经营管理并恢复偿债能力,根据和解协议制定整顿计划和方案。和解制度旨在避免破产发生,给债务人重整事业的机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了整顿的程序、期限、和解协议的提出和法
-
小额债权人的特殊保护
-
审计破产清算费用计算方法
-
企业破产程序中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共益债务的情形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