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重整 > 重整执行 > 破产重整的理论根据

破产重整的理论根据

时间:2023-12-05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3423
破产

重整制度的理论根据

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问题

重整制度的理论根据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为何需要建立重整制度?第二,重整制度如何能够达到其设立的目的?这即是必要性和可能性的问题。重整制度的理论根据对于这一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也具有指导意义。

实践基础与理性精神

需要指出的是,重整制度的创立和早期发展并非依据于某种既成的概念和设计,而是依据实际需要和经验。它是实践的产物而非理论的产物。然而,这并不妨碍重整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展现出所蕴含的理性精神,并对这些固有或应有的理性内涵进行总结和阐发,尽管各国在这方面的理论成果还较为有限。

重整制度的理论根据

重整制度的理论根据可以概括为三个论题,即营运价值论、利益与共论和社会政策论。这三个论题相互联系,其中营运价值论在历史和逻辑上处于出发点的位置。

营运价值论

现代企业可以从三个意义上理解。首先,它们是财产的集合体;其次,它们是交易关系的集合体;第三,它们是利益的集合体。这三个方面的意义构成了企业担负多种社会经济职能的实体。在这些不同的意义中,财产的集合体的概念是最基本的。资源(或称资本、资产)是交易和利益的物质前提,也是企业法律人格的现实基础。重整制度最初的理论根据是建立在“营运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所谓营运价值,指的是企业作为营运价值实体的财产价值,或者说企业在持续营业状态下的价值。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营运价值高于其清算价值,即高于通过清算变价所能获得的净资产价值回收。正如1977年美国第95届国会关于破产法修订的委员会报告所指出:“企业重整的前提是,用于其所设计的工业生产的资产,其价值远高于同样资产零散出售时的价值。”“重整比清算在经济上更有效率,因为它维持了企业的就业和资产。”实践也证明,“一般来说,在企业拥有实际资产或者能够通过未来营运产生实际利润的情况下,第7章的清算并非最佳选择。即使清算程序确实是唯一的最后选择,大多数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第11章,在债务人或债权人委员会的管理下,通过缓慢而有秩序的债务清偿获得的利益,将大于通过第7章的迅速清算获得的利益。那些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人们一般都较为了解待出售资产的情况,并且更愿意通过第11章来提高价值回收率。”“此外,企业在继续营业的情况下,其资产价值比迅速变价所得要高得多。无形利益,如商誉、可继续享受的税收减免、主要人员和有利可图的待履行合同,都会因强制清算而丧失,而这些无形利益可以通过重整加以保留,对债务人和债权人都是有利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申请破产重整的条件

    企业申请破产重整的条件,包括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等情况。文章还介绍了破产重整制度与其他破产制度的区别和联系,重点探讨了从破产清算程序向重整程序转换的条件,包括程序要件、实体要件和申请主体资格等方面。摘要旨在吸引读者兴趣,详

  • 破产重整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破产重整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两大因素以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破产重整制度的必要性。经济因素方面,现代经济组织的连锁效应要求防止经济解体和倒闭;制度因素方面,和解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破产重整制度的建立。在建立中国特色的破产重整制度时,需明确破产重整程序与其他破

  • 普通债权人在重整程序中面临的风险

    普通债权人在重整程序中面临的多重风险。重整程序的申请主体广泛,导致债权人在程序启动中的作用有限;重整程序具有优先适用性,即使债权人不同意也可启动和运行;法院有权强制批准重整计划,限制了债权人的意思自治;此外,其他重整制度如自动冻结和经管债务人制度等也

  • 什么是破产保护

    这就是重整的概念,在中文中又叫破产保护。通常意义上的“破产”是指“破产清算”,破产清算就是清算资产,关门还债。而破产保护则类似于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安全气囊”,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在破产保护期间,债权人不得强制要求还债。但如果申请破产保护的公司重组失败

  • 破产重整的理论根据
  • 公司重整制度的意义和特点有哪些
  • 企业重整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