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可以从三个意义上理解。首先,它们是财产的集合体;其次,它们是交易关系的集合体;第三,它们是利益的集合体。这三个方面的意义构成了企业担负多种社会经济职能的实体。在这些不同的意义中,财产的集合体的概念是最基本的。资源(或称资本、资产)是交易和利益的物质前提,也是企业法律人格的现实基础。重整制度最初的理论根据是建立在“营运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所谓营运价值,指的是企业作为营运价值实体的财产价值,或者说企业在持续营业状态下的价值。在许多情况下,企业的营运价值高于其清算价值,即高于通过清算变价所能获得的净资产价值回收。正如1977年美国第95届国会关于破产法修订的委员会报告所指出:“企业重整的前提是,用于其所设计的工业生产的资产,其价值远高于同样资产零散出售时的价值。”“重整比清算在经济上更有效率,因为它维持了企业的就业和资产。”实践也证明,“一般来说,在企业拥有实际资产或者能够通过未来营运产生实际利润的情况下,第7章的清算并非最佳选择。即使清算程序确实是唯一的最后选择,大多数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第11章,在债务人或债权人委员会的管理下,通过缓慢而有秩序的债务清偿获得的利益,将大于通过第7章的迅速清算获得的利益。那些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人们一般都较为了解待出售资产的情况,并且更愿意通过第11章来提高价值回收率。”“此外,企业在继续营业的情况下,其资产价值比迅速变价所得要高得多。无形利益,如商誉、可继续享受的税收减免、主要人员和有利可图的待履行合同,都会因强制清算而丧失,而这些无形利益可以通过重整加以保留,对债务人和债权人都是有利的。”
根据《企业破产法》第七十条第二款规定,重整申请权人指的是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启动由破产清算程序转为重整程序的法律主体,包括债务人、债权人、出资人(股东)、破产管理人和公共管理机构。重整申请人与重整申请权人不同,法律意义上的重整申请人可以不用满足任何条件,
这就是重整的概念,在中文中又叫破产保护。通常意义上的“破产”是指“破产清算”,破产清算就是清算资产,关门还债。而破产保护则类似于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安全气囊”,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在破产保护期间,债权人不得强制要求还债。但如果申请破产保护的公司重组失败
重整制度的理论根据,涉及到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为什么需要建立重整制度?当然,重整制度的理论根据对于这一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也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把重整制度的理论根据概括为三个论题,这就是营运价值论、利益与共论和社会政策论。重整制度最初的理论根据是建立
公司重整制度是继破产、和解之后,为弥补破产造成的社会利益的损害及和解制度的消极方面而建立的积极重建制度。公司重整之所以成为一套独立的制度,关键在于它有诸多不同于和解整顿及重组的独特之处。公司重整原因仅限于有破产原因出现侵害到债权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