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电子商务主要是以网上信息发布为主,尚未普遍发展到各个网站都直接销售商品的阶段。因此,在我国制定电子商务立法时,只能基于这一现状进行。
目前,许多商家在服务商的网站上发布了大量批发商品的信息,但网民无法获取相关的卖方信息。而且,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服务商“应该”或者“必须”向符合规定条件的第三方提供这些信息(相反,许多网站都明确保证为客户信息资料保密)。如果买方无法获取卖方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等信息,又如何向法院提起诉讼呢?
《广告法》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能提供广告主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电子商务网站发布商品信息的行为是否可以被界定为“广告发布”行为,这个问题在法律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不区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中介”与“广告发布”二者的性质,那么“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落到商务网站的头上!
因此,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服务商在何种情况下应向客户提供特定的商品信息发布人准确信息的条件,例如在网民以电子文件和取得货物、发票等事实为证据,表明其已经完成网上购买行为的情况下,有权要求提供卖方资信材料,服务商应如实提供等等。否则,将严重阻碍买方的诉权及合法权益的实现。
根据《民法通则》,产品质量责任的承担者是“产品制造者、销售者”,而不是“信息中介”。
而《广告法》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设计、制作、发布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者服务,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责任”。
那么,电子商务网站信息发布行为的性质是属于广告、信息中介还是销售者?如果没有法律的明确界定,这类网站极可能将面临无穷无尽的“连带责任”诉讼。
当然,将普通商务活动的赔偿模式原封不动地移植到网络中可能是不公正的;毕竟相当多数的商业网站仅提供了一种信息平台和信息交换的服务,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销售者。但是,如果网站一点责任也不负,则可能显得不公平。因此,应该为商业网站的民事活动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
我国电子商务法如何保护在线自然人用户的权利。法律规定了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并公开相关信息,及时受理处理。同时,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可建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解决用户间的纠纷。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需完善发展环境,创新模式,提高应用水平,并培
电子支付的法律特征,指出电子支付是在电子商务交易中通过信息网络和安全信息传输手段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的数字化支付方式。其工作环境基于开放的系统平台,使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和经济的优势。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
第三方支付的特点和优势,包括多种支付手段、人性化服务、后期服务和问题解决能力、公信度和公正性、方便性和安全性等。同时,也讨论了第三方支付存在的法律风险,如资金安全、期权安全和洗钱风险等问题。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优秀的安全性能和便捷性,在电子商务中发挥着
中国标准化协会支持的CAS156标准电子签名系统的法律意义和应用范围。该系统在WORD/EXCEL/PDF文件和IE网页上可进行直接签名和盖章,使电子文档具有与纸质文档同等的法律效力。特别适用于远程签署文件和电子交换等场景,对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