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其它经济类法律 > 农业法 > 农民权益保护 > 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及保护对策

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及保护对策

时间:2024-08-22 浏览:3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95037
消费者的权益受损时可以找消费者协会,那么农民工的权益受损时又该找谁呢?或者说哪些社会团体或者组织可以帮助农民工挽回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小面这篇文章就为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欢迎大家来阅读!

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原因

1.农民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农民工在就业中无序竞争。

农民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民工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导致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无序竞争,容易受到侵害。

2.农民工从业的随意性和松散性,造成农民工权益维护困难。

农民工从业的随意性和松散性使得他们在工作中面临权益维护的困难,缺乏组织和集体行动的能力。

3.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

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偏低,他们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无法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

4.保障制度难以落实。

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难以落实,导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对策

法律救济方面:

1.认真落实我国相关法律中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规定。

2.在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具体司法实践中,对侵害农民工权益者实施更严厉的惩处,起到警示惩戒作用。

3.简化解决纠纷的法律程序,为农民工提供便捷通道。

4.建立无偿法律救助机构,鼓励法律志愿者参与,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救济方面:

1.重视发挥新闻舆论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的导向和监督作用。

2.各部门积极参与,开辟多种农民工维权渠道。

3.开设维权热线,及时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4.建立维权监督、举报制度,及时反馈农民工权益受损情况。

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素质为流出地的责任:

1.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2.改变农村教育模式,培养适合农村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4.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法律知识的培训。

流入地的努力方向:

1.加强农民工岗前或其他职业技能的培训。

2.为农民工提供便利,使其能够接受继续教育。

3.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接受教育的条件。

政府责任

1.政府拥有宏观调控的权力,可以界定产权、配置资源、调整结构。

2.政府握有行政法规制定权,可以完善针对农民工的各种法规,约束对农民工的政策歧视和待遇不公,使农民工享有公民和居民待遇。

3.政府有权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对拖欠工资、劳动条件恶劣、无劳动安全保障措施的企业进行治理。

4.政府可以推动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

5.政府可以进行保护农民权益的宣传,扩大影响。

6.政府可以支持组建农民工维权组织。

7.政府可以在就业信息的发布、市场培育等方面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

8.政府可以开展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农民土地流转协议范本

    农村土地流转协议的范本,包括甲方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土地流转方式、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时限、流转数量及费用和付费方式等。合同规定了双方协商达成的条款,旨在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明确了合同的变更与解除情况。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法律要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法律要求和工作流程。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旨在保护农民权益、推动土地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工作流程包括前期资料准备、入户权属调查、测量地块成图、公示审核、建立登记簿、完善

  • 农民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缺位与问题分析

    中国农民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缺位与问题。分析了农民在社会权利、人身财产权利、司法救济权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政治、文化和法治等方面的因素。文章还强调了农民权益保护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解决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的对策,包

  • 农村宅基地拆迁应要如何补偿

    农村宅基地拆迁的补偿问题。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新增宅基地补偿和社会保障补偿。政府会依据土地位置、等级、面积等因素制定补偿标准,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并充分保护其权益。补偿过程需依法进行,包括公告、调查、

  • 不拖欠农民工工资承诺书怎么写?
  • 消费争议的特点是什么
  • 林地承包合同纠纷民事上诉状要怎么写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