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群众填写《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行政调解申请表》,信访科进行初审,明确致害人、损失状况和调解请求。
根据支队主管领导的批示,信访科将《申请表》及相关材料按辖区当日内转交相关监察大队。监察大队应根据轻重缓急,在三日内进行现场初查,制作初查报告报信访科审查。
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填写审查意见,将《申请表》返回申请人。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将申请副本和答辩通知书送达被控致害方,告知其在十五日内答辩并负责提供有关证据。
被控致害方按期提交答辩的,信访科应于收悉答辩材料的当日内填写《立案登记表》并通知相关监察大队。被控致害方逾期不提交答辩的或明确表示不愿接受调解处理的,由信访科制作《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调处终止通知书》,送达申请人。
信访科或监察大队可采取现场勘验、拍照、录音、录像、询问当事人,检查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设施等手段以得到弄清事情原委的目的。在立案7日内,将调查报告并现场材料报支队务会审查。
对调查终结的案件按管辖由信访科或监察大队书面约见致害方,由主管支队长与致害方就案件的要害问题进行认定。
由主管支队长主持召开受害、致害双方及有关人员参加的调解会。监察人员陈述调查意见,当事人双方就致害责任、是否赔偿、赔偿金额等问题公开辩论。信访科制作会议纪要。调解会原则上不超过三次。
在充分听取当事人双方的陈述意见后,经调解达成赔偿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经当事人双方签字后,加盖济源市环境保护局公章,送达双方当事人。对达不成赔偿协议或一方不参加调解会的,信访科制作《污染纠纷调解终结书》,由相关科队送达双方当事人。
案件终结后,信访科将案卷材料整理归档。
环境污染处罚条例规定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罚教结合原则、维护合法权益、查处分离、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等方面。条例明确了实施环境行政处罚的程序,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实施查处分离,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等要求。同时,条例还规定了不予处
环境污染的常见类型和分类。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是主要的污染类型,分别介绍了其常见的污染物和危害。了解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来源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对财产造成的损害,分为人身损害和环境损害两个方面。人身损害包括健康权利和生命权的侵害以及精神损害。环境损害则表现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受损,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多种损害。因此,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们
水质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良水质会引发多种疾病,如传染病和中毒等。水质污染还会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对渔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制约工业发展,破坏生态环境,并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