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法制初探
时间:2023-12-12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环境保护区域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
前言
环境与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两个重大问题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将环境与发展纳入统一框架,表明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有了质的进步。区域环境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全球环境问题的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核污染、跨国酸雨、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全球荒漠化、全球水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人类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资源保护与环境合作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联合国海洋公约》、《防治荒漠化公约》等。我国也积极参与其中。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我国的生态环境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城市中有七个进入了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城市的名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涉及的污染源种类繁多,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以及水土破坏、矿产破坏、森林破坏、草原破坏、湿地破坏、风景名胜区破坏等。这些问题时刻提醒我们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
区域环境合作的必要性
(一)区域环境合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环境是围绕人类的空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二)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与区域合作的必要性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人类的行为给自然界带来了破坏、污染和危害。现代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膨胀导致了自然资源枯竭、环境质量恶化和生态系统破坏,危害经济发展和人体健康。诸如水域的跨界污染、大气污染、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县、市、省或国家能够解决的,需要进行区域环境合作。
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将进一步加剧,国际间的环境合作,特别是一国之内的区域环境合作已成必然。只有通过区域环境合作,才能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