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污染转移中的环境责任研究
时间:2024-11-16 浏览:4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污染转移在中国的现状及政府环境责任
引言
当前,全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保护和改善本国及本地区的环境。然而,在某些地方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其他地方可能正在为此付出代价。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污染转移现象愈发普遍,但幸运的是,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人们的重视。
一、污染转移的现状
污染转移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近年来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将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或有毒有害的废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给经济落后的国家带来严重损害。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垃圾成为人类最大的污染源之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以18%的速度增长。这些电子垃圾含有铅、铬等数百种高度有害的化学物质,对水、空气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也是电子灾害和电子污染的最大制造国。令人不能容忍的是,美国违反《巴塞尔公约》的规定,将高度危险的电子垃圾非法输出到亚洲国家,其中80%被偷运到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在国内,污染转移问题同样存在。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在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这种现象更加令人担忧。近十年来,一些城市的COD排放量减少了近一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城市强制关闭了一些严重污染的企业。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计数据,1995年全国关闭了739家严重污染企业和270个严重污染车间,而这些企业的生产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乡镇企业。实际上,全国的工业城市基本上都实施过“污染下乡”的政策。
二、污染转移的概念和方式
环境污染转移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技术贸易、生产或其他方式将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其他危害的技术、生产设备或产品等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行为。我们所说的转移是指社会性质的转移,即社会转移。环境污染的社会转移至少涉及两个方面:转移者和被转移者。从双方信息拥有情况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转移者和接受者对于他们之间发生的环境影响都不知情,或者不了解其影响的深度,可称为“无知型转移”;第二种是转移者向接受者隐瞒了实情,后者不了解自身的危害,这可称为“转嫁型转移”或“欺骗型转移”;第三种是双方都完全了解环境影响的转移,这种情况下转移是明确的交易,称为“纯交易型转移”。目前,环境污染转移大多是交叉型的。通过经济手段实施的环境污染转移更具隐蔽性,有些甚至伴随着“援助”的面孔。其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产业投资转移。经济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较大调整,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内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精巧、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同时,通过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或跨国公司经营的方式,将一些高消耗、高物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在这些国家建立垃圾场,直接掠夺其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洁净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源,从而实现环境污染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一些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建设也是在更多不发达地区的污染基础上实现的。
结论
污染转移在中国的现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应承担起环境责任,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考虑以下策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污染转移问题;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污染转移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促使其改善环境表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推动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污染转移问题,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环境侵权的举证责任和方法
环境侵权案件中举证责任的方法和要点。在环境侵权案件中,原告需承担无过错责任原则下的全面举证责任,并关注环境污染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以及因果关系的证明。而被告在面临无过错责任时,则需重点证明环境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提供免责事由证明
-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及其重要性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规定。该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环境保护部门了解本地污染状况和变化情况,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文章详细阐述了法律法规对排污申报的要求、申报登记的要求和程序、污染物的种类以及申报登记的程序和检查。排污单位必须按照法
-
政策法规处
政策法规处的行政复议相关内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环保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不满意的可申请复议。复议内容包括对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侵犯经营自主权、许可证办理、证书变更等决定的不满。申请人应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在受理申
-
审慎对待立法万能主义的蔓延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修宪处理并非现实选择,重点在于加强已有应急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同时,建立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机构,整合到国家常规管理体制中,并进行实践检验和应急处理演习。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也是完善应急机
-
确定救助报酬的要素
-
王*林养猪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纠纷案
-
环境污染的刑事责任及立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