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犯罪中,教唆他人实施犯罪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言语教唆:通过电子邮件、BBS、聊天工具等方式进行言语教唆。
2. 工具教唆:通过相关行为、提供特定犯罪工具进行教唆。
在网络犯罪中,教唆者对教唆行为的危害后果可能并不明知。因此,如何认定教唆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将网络教唆行为单独定罪处罚。
1. 教唆对象的身份认定:教唆对象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 教唆对象范围的认定:教唆行为必须是特定的,教唆对象可以是特定的一人或多人。
关于教唆对象,存在两种观点:
1. 极端从属性说认为,教唆对象必须是有责任的人。
2. 限制从属性说认为,教唆对象可以是无责任能力的人,但必须是有一定规范意识的人。
教唆行为必须引起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意思,并使之实行犯罪。教唆方法不限,但威胁、强迫导致被教唆者完全丧失意志自由的行为成立间接正犯。
教唆者必须故意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如果教唆的行为是不能犯,则不成立犯罪;如果教唆的行为是可能导致结果发生的未遂犯,则需要判断教唆者是否具有教唆犯罪的故意。
网络购物的便利性与缺陷,以及法律保障的重要性与具体措施。网络购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购物的便利,但也存在缺陷,容易引起纠纷。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了多项法律保障措施,如三倍赔偿、个人信息保护、七天无理由退货以及消费者维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等,以保护消费者
网络骚扰电话的问题。个人或单位使用“呼死你”软件进行骚扰是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生活。遭遇骚扰可选择报警或起诉,但维权困难,因证据难以获取和被告身份难以确定。骚扰电话不构成犯罪,但如果含有威胁恐吓或敲诈内容则可能构成犯罪行为。同时,《治安管理处罚
网络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网络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方式智能化、专业化,对象广泛,手段多样,且具有高互动性和隐蔽性。随着社会的网络化,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文章将初步探讨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网络犯罪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是计算机网络上实施的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袭击网站、在线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行为。二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包括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等多种犯罪行为。文章全面介绍了网络犯罪的形式和种类,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