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P2P平台由于是线上交易,签订的电子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合同法》、《电子签名法》的上述规定,实际上赋予了电子合同与传统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并且从立
2020-07-21
一般情况下,网签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但最好在网签之后再签订纸质合同,确保合同有效。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网签之后,双方都积极履行完合同义务,这个网签就具有终极效力了。按照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唯一具备法律效力的网签是指签约双方采用电子签名技术在线签署
2020-05-25
为了规范电子签名行为,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2004年8月28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并于2005年的4月1日起正式施行。通过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明确了电子签名规则,消除了电子票据发展的法律障碍,维护了电子票据各方的合法权益,保障了电子
2020-05-25
为了规范电子签名行为,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2004年8月28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并于2005年的4月1日起正式施行。通过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明确了电子签名规则,消除了电子票据发展的法律障碍,维护了电子票据各方的合法权益,保障了电子
2020-05-25
据了解,30日国内知名的电子合同解决方案提供商北京书生公司在京成立了国内首家电子印章中心,这也是面向普通网民的首个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省信息产业厅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段兴灿指出:“这部法律首次确认,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而为今
2020-05-25
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并将于明年4月1日起实行。《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王小云教授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利用MD5算法的
2020-05-25
今年4月2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首次对电子签名法草案进行了审议,8月23日召开的本次常委会会议对电子签名法草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电子签名法规定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同
2020-05-25
依据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电子公章签订的合同有没有效力,要依据电子公章是否可靠而定,可靠的电子签名和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否则,电子签名人依据一定的技术手段实施电子签名,签署后的数据电文被他人篡改而却不能够被发现,此时出现的法律纠纷将无
2020-05-25
双方所有的签名盖章完成了可以打印出来,这个不影响电子合同本身。《电子合同法》和《电子签名法》认可了电子合同具有和纸质合同同样的法律效力。根据《电子签名法》第五条至第八条规定,锁定签约主体真实身份、有效防止文件篡改、精确记录签约时间的电子合同才被法律认
2020-05-25
如果电子合同中没有公章这样情况不满足电子签名法的相应规定。根据《电子签名法》,在满足有关法律的前提下,电子印章的使用具有和传统印章相同的法律效力。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只有通
2020-05-25
根据《电子签名法》、《合同法》中相关规定,可靠电子签名的有效性受法律认可。《电子签名法》第十三、十四条的相关规定,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4个条件的,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而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有效合同,是指具备了合同的生
2020-05-25
一般情况下,网签具有一定法律效力,但最好在网签之后再签订纸质合同,确保合同有效。按照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唯一具备法律效力的网签是指签约双方采用电子签名技术在线签署电子合同及其他缔约协议文本。保险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即是从来都没有生效过,是不受法
2019-08-09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建筑法中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的相关内容。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被明确界定为不派出项目管理班子、不进行质量、安全等管理,将承包工程全部或分包转包给他人的行为。合法分包则需满足四个条件,包括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建设工程质量管
公司法中关于监事会的设立和职权的相关内容。包括监事会的组成和人数、成员的产生方式、监事会主席的职责、监事的任期及变动处理,以及监事和监事会的职权等方面。同时强调了监事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和监督作用,并明确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信访复查不受理的解决方法。如果公民对信访部门的决定不服,可申请复查,如信访机关不受理,可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诉。但需注意,如果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并以同样事实和理由反复投诉,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将不再受理。同时,对于违反规定的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