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张小姐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3个月的试用期,合同中约定双方在试用期内都可以单方随时解除合同。对此很多用人单位提出质疑:这是不平等条款。建议用人单位一定要对劳动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审查。劳动者依据该条解除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解
2020-05-25
签订试用合同是违背《劳动法》的行为。依据《劳动法》第十六条第2款划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目前,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不了解,将试用期与劳动合同分隔开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违背《劳动法》的。上文告诉了大家“民营企业只签订试
2020-05-25
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试用电脑如果被出租的,能不能要求出卖人支付费用,要依据签订的试用合同而定。第六百三十七条 试用买卖的当事人可以约定标的物的试用期限。对试用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由出卖人确定。第一百七
2020-05-25
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口头辞职是可以,但其实劳动者也可以去追究公司不为自己签订劳动合同的相关责任。而且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
2020-05-25
根据《厦门市事业单位聘用制暂行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合同:。为年个月,其中包括试用期个月,试用期从本合同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六、违反和解除聘用合同的责任及经济补偿按《暂行规定》第七章执行。
2020-05-25
公司提出,双方必须再签订一份为期5年的合同,若她在合同期内跳槽,必须赔偿10万元的违约金。为了能及时报上名,小红只得违心地签了这份合同。案例2:倪小姐与公司签订了为期2年的合同,双方约定试用期为6个月,同时规定,在试用期内,双方都可以随时解除合同。然而在这
2020-05-25
用人单位只约定试用期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不存在试用期,双方发生劳动争议将按照事实劳动关系进行处理,单位往往要“吃亏”。不签劳动合同的作法是违法的,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只要和企业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企业就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管是不是试用期,
2020-05-25
在试用期间,提起三日告知用人单位即可。赵小姐入职某超市,双方签订了3年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为3个月,工作岗位为收银员;合同中约定任何一方要求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超市同意解除劳动合同,但要求赵小姐支付违约金。赵小姐不服,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
2020-05-25
2008年12月,张某应聘到一家生产企业从事生产加工工作,双方口头约定试用期3个月,每月工资1000元,转正后签订正式的书面劳动合同,同时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张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积极努力工作,表现良好,在试用期满后曾多次要求与企业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均遭企业负
2020-05-25
公司应在员工入职起一个月内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且在签订合同时约定试用期。由用人单位提供的合同文本,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得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用中、外文书写的劳动合同文本,内容不一致的,以中文劳动合同文本为准。劳动合同一式两份,当事人各执一
2020-05-25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在签订后,如果存在以下情形,签订的劳动合同将会被认定为无效。部分用人单位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2020-05-25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是可以要求支付双倍工资的,用人单位未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做法是违法的,根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
2020-05-25
职工马上通过实习的,如果劳动者不想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可能提出三年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威胁”是指对劳动者施以暴力或者其他强迫手段。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试用期应包括在合同期内,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的长短要与劳动合同期限相适应。
2020-05-25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再次,对于单位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你可以
2020-05-25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