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物的价格确定方式,以及留置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在行使留置权时,应参考市场价格为留置物定价,并遵循担保法规定确定债务履行期限。留置物范围包括主物、从物、孳息和代位物等。留置权具有优先受偿的效力,其效力及于留置物的代位物,如因留置物灭失所得的赔偿金。
2025-06-22
留置权的法律特征,包括物权性、不可分性、从属性、债权人占有动产、牵连关系、履行期和无妨碍留置权等方面。留置权是一种担保物权,具有排他性占有和支配留置物的效力,其成立和存续需要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并且债权与债务人占有的财产必须有牵连关系。同时,
2025-05-30
留置权的实现条件,根据《担保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包括合同约定履行期限、通知债务人、留置财产折价或变卖、请求法院拍卖或变卖、以及赔偿责任等。留置权的实现是留置权人在债权未届清偿期时,根据法定条件可以将留置物变价或取得其所有权,以优先受偿其债权。
2025-05-02
法院对于质押的财产可以保全,保全后要执行的,质权人有优先受偿权,所以法院可以划扣贷款质押金。人民法院对抵押物、质押物、留置物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但不影响抵押权人、质权人、留置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债务履行期届满质权人未受清偿的,质权人可以继续留置质物,
2025-02-20
在合同中未约定的,债权人留置债务人财产后,应当确定两个月以上的期限,通知债务人在该期限内履行债务。债务人逾期仍不履行,债权人可以与债务人协议以留置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留置物。债务人可以请求留置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后行使留置权;留置权人不行使的
2025-02-02
分别为债权人须按合同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债权与留置物占有的取得必须基于同一合同关系产生,债务人的债务须已届履行期,以及须无妨碍留置权成立的情形。留置权人要行使处分权,必须经过一定的催告期间。因而上述三个条件,被称为留置权成立的积极条件。留置权是一种财产
2024-10-22
债权人未为此项通知,不得实行其留置权。留置权成立的牵连关联,体现为债权与留置物占有的取得须基于同一合同关系而产生。因为留置权是因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而产生的,而债务是否履行,只有债务人的债务已到履行期限才能确定、如果债务人的义务尚未到履行期,则无法判断债
2024-02-05
留置权协议中,法律特性包括物权性,不可分性,以及从属性。留置权发生两次效力,即留置标的物和变价并优先受偿。留置权系以留置物为标的的权利,其效力直接及于留置物。留置权协议中,成立条件包括债权人具有动产,与债权有牵连关系,债务已到履行期,以及无妨碍留置权
2023-10-06
人民法院裁定拍卖、变卖担保财产的,申请费由债务人、担保人负担;如果质权人或者留置权人已丧失对质物或者留置物的占有,不能认为质权或者留置权的合法存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时,表明债权未受清偿,担保人可以行使担保物权。如果债务已经履行,设
2022-04-12
留置权协议中,法律特性包括物权性,不可分性,以及从属性。留置权发生两次效力,即留置标的物和变价并优先受偿。留置权系以留置物为标的的权利,其效力直接及于留置物。留置权协议中,成立条件包括债权人具有动产,与债权有牵连关系,债务已到履行期,以及无妨碍留置权
2020-07-21
在合同中未约定的,债权人留置债务人财产后,应当确定两个月以上的期限,通知债务人在该期限内履行债务。债务人逾期仍不履行,债权人可以与债务人协议以留置物折价,也可以依法拍卖、变卖留置物。债务人可以请求留置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后行使留置权;留置权人不行使的
2020-05-25
行纪人就自己处理委托事务的不同情况,可以按照合同的约定请求委托人支付报酬。行纪人行使留置权,必须具有委托人按期不予支付报酬的事实存在。委托人向行纪人支付报酬超过了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的,应当承担逾期不支付报酬的责任。如果留置物经过折价、拍卖、变卖后,其
2020-05-25
行政处罚案卷的保存期限和相关规定。根据《档案法》和《公安档案管理规定》,案卷应永久保存并移交公安档案馆。同时,介绍了我国规定的七种行政处罚类型,包括警告、罚款、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其他可能的处罚类型。
民间借贷纠纷中职业放贷人的认定标准以及非法放贷行为的定义和量刑情节。职业放贷人的认定标准是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特别是在内向不特定多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达到规定的次数。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非法放贷行为的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标准。
病退的条件和要求,包括基本条件、特殊工种提前退休的条件,以及农民工工伤赔偿标准。病退条件涉及不同时间参加工作的人员的年龄、缴费年限、因病或非因工伤残程度等要求。特殊工种提前退休还需满足特定工种、年龄和缴费要求。农民工工伤赔偿标准则包括工伤事故处理流程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种途径,其救济范围基本相同。针对行政不作为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确认违法、责令履行和赔偿损失等补救方式。确认违法主要适用于不涉及公共利益或造成损失的情况;责令履行适用于有必要或可能履行的情况,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