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加工生产合同的详细内容。合同明确了委托方和被委托方的角色,对产品的规格、生产要求、合同期限、交货及付款方式、保密义务、产品质量和安全、销售权等进行了具体规定。双方约定了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并经签字、盖章和公证处公证后生效。
2025-05-26
2007年3月20日,郝*海以**公司名义与原告签订了一份饲料销售合同,约定2007年3月20日至2008年3月30日,原告销售被告饲料60吨;付款方式为先款后货或现款现货;仓库提货,运费自理;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2007年3月21日,原告第三次向**公司交预付款2万元。
2025-01-16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就乙方代理销售甲方所开发建设的大厦事宜达成一致协议。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自双方代表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
2024-05-30
新的《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合同法》有效时期为2020年12年31日止,届时与《民法典》相冲突的条款失效,相关的司法解释同时失效,由新颁布的司法解释替换。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
2024-04-10
前者称为法定之要式合同,后者称为约定之要式合同。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成立的地点。 第十一条 销售合同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它条件的限制。销售合同可以用包括人证在
2024-01-27
离婚后可以买房,但是应当符合所在地购房的条件。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应当订立书面商品房买卖合同。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第五百零九条
2023-08-12
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2022-03-25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仅有收条是不能证明房屋买卖合同成立的,房屋买卖要签订书面的合同,并且要买卖双方签字才成立。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第十六条 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应当订立书
2020-07-21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自然人是签订合同的主体之一,所个人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是合法的,房屋买卖合同自签字或者盖章时成立。第十六条 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买受人应当订立书面商品房买卖合同。在签订正式房屋买卖合同之前,如果因为买卖双方关于买卖合同的
2020-07-21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合同要双方签字或者盖章时才成立的,但如果购买方接收了货物,视为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即使未在合同上签字,买卖合同也会成立。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此外,销售合同的内容还包
2020-07-21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的保护。购车合同中要特别注意明确违约责任,要约定解决的方式,合同的管辖地。确认销售方的盖章名称与购车合同、发票上的名称三者必须保持一致。
2020-07-21
签订购车合同,属于民事行为,可以委托他人代理,需要明确委托范围。购车合同中要特别注意明确违约责任,要约定解决的方式,合同的管辖地。确认销售方的盖章名称与购车合同、发票上的名称三者必须保持一致。在签订购车合同时,应当写明如果该车是缺陷汽车产品,汽车制造
2020-07-21
我国《担保法》第64条规定,“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可见,在我国,股权质押只能以书面合同的形式方可设立。第三十七条 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折叠国际货物销售公
2020-05-25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建筑法中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的相关内容。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被明确界定为不派出项目管理班子、不进行质量、安全等管理,将承包工程全部或分包转包给他人的行为。合法分包则需满足四个条件,包括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建设工程质量管
公司法中关于监事会的设立和职权的相关内容。包括监事会的组成和人数、成员的产生方式、监事会主席的职责、监事的任期及变动处理,以及监事和监事会的职权等方面。同时强调了监事在公司中的重要性和监督作用,并明确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信访复查不受理的解决方法。如果公民对信访部门的决定不服,可申请复查,如信访机关不受理,可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诉。但需注意,如果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并以同样事实和理由反复投诉,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将不再受理。同时,对于违反规定的行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