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进行财务决算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检查公司的存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等各项相关资产,遵循本制度规定,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 2、计划财务部依据该报告,按照本制度规定的减值准备提取原则和方法,确定各项
2024-03-22
(一)从空间范围确定哪些固定资产应当提取折旧,哪些固定资产不应当提取折旧;因更新改造等原因而调整固定资产价值的,应当根据调整后价值、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按选定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如果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按照估计
2024-01-22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公式有三种,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在计提折旧时需要注意范围,除特定情况外,企业应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未使用的机
2024-01-20
企业应于期末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检查,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况,应当计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以确定资产是否已经发生减值:。相对而言,长期股权投资减值这种估算是事后的,客观一些,不同时间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与坏账准备同是资
2023-12-31
折旧是一种系统的会计方法,其目的在于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或其他基本价值,在减去残值,如果有的话,之后,在其估计有用年限内,按照系统、合理的方式进行分配。计提折旧的依据是固定资产的资金运动方式。造成固定资产服务潜能下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
2023-12-29
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比照上述原则处理。发生的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符合上述原则可予资本化的,应在两次装修期间、剩余租赁期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三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
2023-12-05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提取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对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
2023-09-29
金融企业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根据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一般准备。一般准备的计提比例由金融企业综合考虑其所面临的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原则上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对预计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预计可能产生的
2023-09-29
坏账难备主要来源于应收账款的存在。因此准确核算应收账款是正确计算坏账准备的前提。还有的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虚开销售收入,形成一笔假的应收账款,又不及时清理,挂账3年以上,名义上形成坏账损失。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比例较去年有无变化。
2020-05-25
如果在下次装修时,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固定资产装修”明细科目仍有余额,应将该余额一次全部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发生的固定资产装修费用,符合上述原则可予资本化的,应在两次装修期间、剩余租赁期与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三者中较短的期间内,采用合理的方法单独计提
2020-05-25
固定资产应当从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起计提折旧,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当从停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停止计提折旧。除另有规定者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考虑到历史与现状,个别城市商业银行因情况特殊超过了规定的比例,应报经省级国家税务局批准。凡未经省级国
2020-05-25
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不用计提,缴纳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城镇土地使用税根据实际使用土地的面积,按税法规定的单位税额交纳。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均采取按年征收,分期交纳的方法。
2019-08-09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新《民诉法》下的诉讼保全程序,包括担保要求、申请方式、财产保全措施、诉前和诉讼中的保全申请时间以及保全对象的界定。担保不是必须的,法院有一定的裁量权;申请方式包括书面和口头;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等;诉前保全在起诉前,诉讼保全在诉讼程序开始后;保全对
建筑法中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的相关内容。承包单位违法转包行为被明确界定为不派出项目管理班子、不进行质量、安全等管理,将承包工程全部或分包转包给他人的行为。合法分包则需满足四个条件,包括总承包单位自行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等。此外,文章还涉及了建设工程质量管
侵占罪的构成要件及刑罚。侵占罪指将他人保管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且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根据数额大小,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侵占罪与挪用特定款项的区别,包括挪用资金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不同定义和相应刑罚。对于国有公司等单位人员挪用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