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军的俘虏管理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战场勤务条令》第148条规定,“不准擅自私放俘虏”。私放俘虏的行为既可以发生在战时,也可以发生在战后,所以本罪没有限定为战时犯罪。其他严重情节,是指因收受贿赂或贪图女色私放俘虏的;因私放俘虏暴露我方重
2025-02-15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军的俘虏管理制度。我军对放下武器的敌军官兵,实行宽待政策,给予人道待遇,不杀不辱,不没收私人财物,受伤给予治疗,妥善处理死亡俘虏的遗体和遗物。虐待俘虏的行为直接侵害了我军的俘虏管理制度,削弱了我军俘虏政策的威力,损害了我军的声誉,使
2025-02-08
只有情节恶劣的虐待俘虏行为才构成犯罪,如一贯虐待俘虏屡教不改的,虐待俘虏的手段特别残酷的,因虐待等行为导致俘虏自杀、凶杀、逃跑、闹事等严重后果或造成恶劣政治影响的,因虐待导致俘虏伤残和死亡的等。
2025-01-04
第四百四十七条私放俘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私放重要俘虏、私放俘虏多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本条的规定,行为人只要具有私放俘虏的行为就可构成犯罪。如果出于特殊的需要,根据上级的批准而释放俘虏的,不是私放俘虏,当然不构成本罪。
2024-12-01
2、在犯罪的客观方面,这两种犯罪的对象不同,虐待俘虏罪所虐待的是战时被我方俘获的敌方武装人员及其为武装部队服务的人员,而虐待被监管人罪所虐待的是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
2024-04-21
认定本罪时应注意区分本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界限。私放俘虏罪侵害的是俘虏管理秩序,而私放在押人员罪侵害的客体是司法监管秩序。私放俘虏的动机多种多样、不论出于何种动机,均构成私放俘虏罪。
2024-03-17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军队的有力指挥,刑法第十章规定了军人违反职责罪,涵盖了战时违抗命令、投降、谎报军情、临阵脱逃、泄露军事秘密、遗弃武器装备、私放俘虏等三十余种犯罪。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的条件包括:必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或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人、文职干部、
2024-01-24
本罪在犯罪主观方面为故意,即出于义愤、报复、狭隘的意识,明知是违反政策、法律、国际公认准则仍然实施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故意行为。虐待俘虏罪,刑法规定: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虐待俘虏罪,是指负有监押看管俘虏职责义务的军职人员,违反政策对俘虏实
2023-12-26
认定本罪时,应注意区分本罪与虐待被监管人罪的界限。
2023-11-23
(一)为挟嫌报复而遗弃伤病军人的;(三)导致伤病军人死亡、失踪、被俘的;如果是受伤的俘虏,则不构成遗弃伤病军人罪。即行为人明知自己遗弃伤病军人的行为将会造成伤病军人失去救护机会的危害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
2022-05-12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军的俘虏管理制度《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成战场勤务条令》第148条规定,“不准擅自私放俘虏”。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私放俘虏的行为。第四百四十七条私放俘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私放重要依俘虏、私放俘虏多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
2020-07-21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我军的俘虏管理制度。我军对放下武器的敌军官兵,实行宽待政策,给予人道待遇,不杀不辱,不没收私人财物,受伤给予治疗,妥善处理死亡俘虏的遗体和遗物。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虐待俘虏,情节恶劣的行为。即行为人明知自己虐待俘虏的行为破坏了俘虏管理
2020-05-25
《刑法》第四百四十八条虐待俘虏,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战时,对被判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现实危险宣告缓刑的犯罪军人,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的,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即行为人明知自己虐待俘虏的行为破坏了俘虏管理秩序,将会对我
2020-05-25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虐待俘虏的行为破坏了俘虏管理秩序,将会对我军作战造成危害,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虐待俘虏的动机多为义愤、敌意和报复心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情节恶劣的均构成虐待俘虏罪。
2020-05-25
违约金的定义、性质、分类和法律特征。违约金分为法定和约定两种类型,具有赔偿性和惩罚性。中国某进出口公司因未实际估计自身履约能力,签订了一份无法按时履行的合同,最终支付巨额违约金。为防范此类欺诈,应了解自身实际履约能力,签订合同时需实事求是,确保能在规
如何应对家庭暴力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合法途径和法律知识。受害者可以向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等机构投诉求助,也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起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劝阻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文章还详述了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的责任,公安机关的职责,以及对
共同海损的定义和成立条件,包括共同海损的组成部分和成立条件的详细解释。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了共同海损的争议问题,包括是否属于共同海损以及适航性问题和告知义务的争议焦点。
网上泄漏他人隐私的法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需承担侵权责任。个人信息泄露会导致垃圾信息骚扰、冒名办卡和信用透支、不法活动、账户资金被盗用及个人名誉受损等风险。此外,《民法典》也保护个人隐私,规定侵权者需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