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以及个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采取紧急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不负刑事责任。然而,如果紧急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在职务上或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第一条规定不适用。
紧急避险行为的构成条件主要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存在正在发生的危及人身或财产法益的现实危险,并且紧急避险是不得已而为之,即当时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来避免危险。此外,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最后,危险情况不能是由避险人先前不适法行为引起的。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备避险意识。
关于紧急避险的本质,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些人主张“违法阻却事由一元论”,有些人主张“责任阻却事由一元论”,还有人主张“原则阻却违法两元论”或“原则阻却责任两元论”。笔者认同“原则阻却违法两元论”的观点,因为“违法阻却事由一元论”没有考虑到在生命对生命的情况下,为了保全一方生命可能需要牺牲另一方生命的情况,从一般人的观点来看,这种行为似乎缺乏正当性,不能被视为合法。此外,生命之间没有权衡的概念。因此,在牺牲一方生命以保全另一方生命的情况下,阻却的只能是责任,而不是违法性。
通常使用法益衡量的方法来判断紧急避险行为的必要限度。在这个衡量过程中,首先需要判断被保全的法益与受侵害的法益是否是同质的,即是否属于同一性质,例如生命对生命、财产对财产。其次,在同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其量的差异,例如是否是价值较大的财产对价值较小的财产。具体来说,法益的价值位阶和数量是衡量的基准,例如生命法益在位阶上高于财产法益。在同属财产法益的情况下,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应当处于平等地位,只有数量的多少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必要限度的控制应以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为原则。即只要能够避险而造成较小的损失,就应严格将避险行为限制在这个范围内,不应无必要地扩大损害,否则就超过了必要限度,可能被认为是避险过当。
对于避险过当的处理,应注意区分故意和过失。在紧急避险过程中,如果故意伤害无辜人或侵犯财产权益,处罚应该比过失更严厉。例如,某人的孩子被歹徒绑架,歹徒要求他去抢劫银行,否则孩子将遭受伤害。某人在歹徒持枪威胁下去抢劫银行,遇到银行职员反抗并开枪打死了职员。某人枪杀银行职员的行为是故意的,其他情况另论。而在本案中,刘某明显是过失造成行人死亡,因此处理上当然应有所不同。
确定赔偿数额的三种标准。首先是基于受害人在名称权受到侵害期间的财产利益损失为标准;其次是以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而获得的财产利益为标准;最后是在损失难以计算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评估来确定赔偿数额。评估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程度和情节等。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一般不应
特殊侵权责任的法定概念及其种类。特殊侵权责任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行为、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和地上工作物致人损害等。这些责任是根据民法上的特别责任条款或民事特别法规定的,应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承担
特殊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种类。特殊侵权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包括国家机关职务侵权、雇员受害赔偿、雇佣人损害赔偿等纠纷。此外,还涉及产品责任纠纷、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等。特殊侵权行为应适用民法上特别责任条款的规定,用于处理致人损害的行为。
诉讼程序中原告和被告的资格要求,以及法律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原告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由法定监护人代为诉讼,而被告可以是销售者、服务者或生产者等。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同时法律也具有社会职能,为公共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