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以及个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采取紧急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不负刑事责任。然而,如果紧急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行为人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在职务上或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第一条规定不适用。
紧急避险行为的构成条件主要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存在正在发生的危及人身或财产法益的现实危险,并且紧急避险是不得已而为之,即当时没有其他可行的方法来避免危险。此外,紧急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最后,危险情况不能是由避险人先前不适法行为引起的。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备避险意识。
关于紧急避险的本质,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些人主张“违法阻却事由一元论”,有些人主张“责任阻却事由一元论”,还有人主张“原则阻却违法两元论”或“原则阻却责任两元论”。笔者认同“原则阻却违法两元论”的观点,因为“违法阻却事由一元论”没有考虑到在生命对生命的情况下,为了保全一方生命可能需要牺牲另一方生命的情况,从一般人的观点来看,这种行为似乎缺乏正当性,不能被视为合法。此外,生命之间没有权衡的概念。因此,在牺牲一方生命以保全另一方生命的情况下,阻却的只能是责任,而不是违法性。
通常使用法益衡量的方法来判断紧急避险行为的必要限度。在这个衡量过程中,首先需要判断被保全的法益与受侵害的法益是否是同质的,即是否属于同一性质,例如生命对生命、财产对财产。其次,在同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判断其量的差异,例如是否是价值较大的财产对价值较小的财产。具体来说,法益的价值位阶和数量是衡量的基准,例如生命法益在位阶上高于财产法益。在同属财产法益的情况下,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应当处于平等地位,只有数量的多少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必要限度的控制应以避免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为原则。即只要能够避险而造成较小的损失,就应严格将避险行为限制在这个范围内,不应无必要地扩大损害,否则就超过了必要限度,可能被认为是避险过当。
对于避险过当的处理,应注意区分故意和过失。在紧急避险过程中,如果故意伤害无辜人或侵犯财产权益,处罚应该比过失更严厉。例如,某人的孩子被歹徒绑架,歹徒要求他去抢劫银行,否则孩子将遭受伤害。某人在歹徒持枪威胁下去抢劫银行,遇到银行职员反抗并开枪打死了职员。某人枪杀银行职员的行为是故意的,其他情况另论。而在本案中,刘某明显是过失造成行人死亡,因此处理上当然应有所不同。
侵权责任法中的免责事由的具体内容,包括被侵权人过错、受害人故意、损害由第三人造成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免责事由的分类,包括一般免责事由和特别免责事由,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对损害发生的作用和责任大小不同。具体能否适用免责事由需要根据具体案件和法
旅行社在旅游服务中的职责以及游客在旅行中遭遇财物丢失时的赔偿问题。旅行社要确保旅游服务的安全,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采取预防和处置措施。游客财物丢失需根据责任过错承担责任,旅行社如有过错需承担责任。赔偿方式包括旅游意外险赔偿之行李物品错运、丢失、损坏和被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紧急避险指在面临急迫危险时采取的行动,其构成要件包括急迫危险、避险目的、必要性和相当性。避险不当需承担民事责任,适当避险造成的损害按引起险情的人赔偿和自然原因引起的公平责任规则处理。法律依据为《民法通则》第129条等相关
在补偿没谈好的情况下,征收方借用紧急避险强制拆除房屋,怎么办
征收方一招紧急避险拆了当事人房屋,法院判决大快人心!随后,征收方便以应急办公室的名义下发了《紧急避险通知》。而在该通知下发后的两个月内,征收方组织相关部门对李女士所在的楼房进行拆除。而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可见紧急避险本质上是一种法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