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秤少量,包装物充当净重
粮油副食品中存在短秤少量的问题。有些大米和面粉的包装袋标明净重为25公斤,但实际重量包括包装在内并不足25公斤。此外,一些火腿肠、方便面、色拉油等粮油食品将包装物计入净重范围。这种行为侵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2、偷梁换柱,“挂羊头卖狗肉”
一些经营者利用包装以次充好,偷梁换柱。例如,将质量不高的大米、面粉等装进标明质量高的甚至名牌包装袋里,欺骗消费者。不久前曾有消费者投诉市区一超市销售的东北大米,包装袋标签上清楚标明是东北大米,每公斤3.6元,而袋内装的是色泽质量均欠佳、每公斤仅售3元的本地大米。
3、产品名称概念模糊
奶制品和饮料上存在产品名称概念模糊的问题。一些厂商借助“模糊标签”,如用橙汁饮料、含乳饮料等冒充橙汁、牛奶,以此欺骗消费者。
4、涂改日期肆无忌惮
一些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减少损失,利用食品标签涂改日期,或模棱两可,或标注不清,或随意扩大保质期,有的干脆不标明生产日期,由经销商出售时盖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罐头、糕点、烧烤制品、副食品等方面。还有的经营者对过期食品标签进行涂改、挖、粘、重印,千方百计利用包装坑害消费者。
5、二次包装污染严重
一些商家随意对食品进行二次包装,且在食品标签上没有显示,结果造成污染,细菌超标,质量下降,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1、货品摆放有明堂
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大超市的信任,将出厂最早的商品摆在最外面,而“新生儿”则隐藏在货架最深处。按照规定,保质期较短,生产日期又相差较大的同类商品理应分开放置,便于消费者选购。
2、到期商品赶场优惠
一些超市常常进行让利销售,促销价低于其他超市,但这些商品质量存在潜在问题。有些食品剩下快过保持期了,根本不能存放,随便找个就近的节日搞优惠酬宾大甩卖,是一些超市惯用的方法。对于这类食品,买点当时吃还可以,再便宜也不能一下买太多。
3、商品标签难分清
一些商家将同类商品的很多标签密密麻麻地贴在一个货架上,想找出对应的标签很麻烦。许多消费者干脆选好商品到收款台再说。这样的做法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尤其是对于视力不好的人来说更为不便。
1、现场加工食品原料存隐患
一些超市将即将腐烂的鱼、菜和剩余的肉加工成熟食品,以减少浪费。虽然这些食品在保质期内,但是理化指标和鲜度已经下降,存在安全隐患。
2、价格竟争致使食品质量下降
超市之间的价格战导致采购部门不断压低进货价格,直接影响了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3、卫生有“死角”
超市客流量大,人多手杂,自然造成了污染。但人们似乎没有重视,忽视了超市潜在的卫生“死角”。超市的购物篮和购物车如果不经常消毒,很容易造成细菌传播。尤其是在病菌活跃期或疾病流行季节,某些疾病的感染机率会因此增加。超市商品大都是敞开销售,这些诱人的食品经常被人们触摸,难免不被污染。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为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安全,厦门市消委会特发布以下消费警示:
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食品时,一定要认真看清食品的品牌、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等内容,防止购买到假冒伪劣或腐烂变质食品。
消费者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应做到货比三家,理性消费。
消费者在超市购买食品后,应妥善保管好电脑小票,并索要发票,一旦食品发生质量问题,以作为赔偿依据。
购买熟食和切好的水果时,应注意卫生,以保证食品的安全。
遇到超市采用减价促销时,应仔细辨认食品的状况,看其是否变质或腐烂,不要抱贪小便宜的心态,否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在超市浏览或购物时,不要用手触摸散装食品,更不要随意品尝,以免造成散装食品的二次污染,危及他人健康。
在超市购买的食品发生问题后,消费者要及时与经营者交涉。交涉不成的,可持有效购物凭证向各级消费者委员会投诉,也可向工商、技监、卫生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申诉或向法院起诉。
餐饮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及承诺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承诺单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合法从业,建立完善的进货查验制度并保障餐饮服务环境和设备的安全性。同时规范食用油脂和添加剂的管理使用,建立食品安全督查制度并接受监督。承诺单位致力于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确
食品、药品领域产品缺陷致害事件日益严重的问题,建议推行产品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来完善食品、药品产品责任赔偿机制。该制度能够保护消费者权益,分担企业责任,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提高食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汽车产品召回的相关法律规定。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汽车产品相关活动的各方,制造商需履行召回义务并承担费用。当汽车产品存在缺陷时,需按照主动或指令召回程序要求组织召回。召回制度旨在保护消费者安全,促进企业发展,并维护我国消费者国际经济利益。
梁先生在小米公司官网购买手机后,因遇到手机自动重启、程序丢失等问题认为公司虚假宣传而将其告上法庭的案情。法官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虽然夸大效果但并不构成民事欺诈,实际交付的手机与广告宣传的配置一致,只是广告描述过于夸张。不当的广告宣传并不等同于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