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欺诈性经营行为的惩罚
对于经营者是否实施欺诈性经营行为的认定,应当把握以下几方面:
1、看经营者是否有欺诈的故意,即经营者在主观上是否有诱使消费者产生错误意思表示的目的;
2、看经营者在客观行为上是否采取了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
3、看是否有诱使消费者产生错误意思的事实发生。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方可认定为经营者实施了欺诈性经营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经营者实施的欺诈性经营行为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1、掩盖商品质量中存在的瑕疵,销售或者提供不符合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
2、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3、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4、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
5、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
6、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
7、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8、销售商品的重量或者数量少于该商品所明示的重量或者数量;
9、对商品的价格作虚假的表示等等。
总之,只要商品的经营者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实施了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诱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理解,作出违背自己意愿的意思表示,就构成了欺诈性经营行为,对于欺诈性经营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了,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即经营者承担的惩罚性赔偿金的金额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费用的一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实体店退换货的具体法律规定。消费者在实体店购买的商品,若存在质量问题或不符合约定,可依法进行退换货。对于网络等销售的商品,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也可无理由退货。同时,消费者协会在处理消费者投诉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依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如果双十一卖家存在虚假活动,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退款并增加赔偿金额,赔偿金额为购买商品价款或服务费用的3倍,最低为500元。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商家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否则将受到罚款和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方可认定为经营者实施了欺诈性经营行为。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遇到消费欺诈,可以与经营者进行协商,也可以找行政机关投诉,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是《消法》对欺诈性损害行为规定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受欺诈可以适用《消法》,无疑给了消费者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商品房销售中的欺诈行为的加倍索赔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