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一般立功的第一种情形是指通过揭发和检举他人的犯罪行为,经过查证属实。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揭发和检举的对象是他人的犯罪行为,如果是自己的行为,则属于坦白或者自首,不符合立功的条件。
一般立功的第二种情形是指提供对侦破案件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线索,并经过查证属实。所谓重要线索是指能够对案件的侦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线索。司法机关应当对犯罪人向其提供的这些重要线索进行查证。
一般立功的第三种情形是指犯罪行为人阻止了他人进行犯罪活动,从而减少了社会危害性,保护了社会利益。
一般立功的第四种情形是指犯罪行为人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其中包括同案犯。
一般立功的第五种情形是指犯罪行为人具有其他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的突出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下三种情形不能认定为一般立功:非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没有指明具体犯罪事实的“揭发”行为;犯罪分子提供的线索或者协助行为对于其他案件的侦破或者其他犯罪分子的抓捕不具有实际作用。
另外,以下四种来源的线索和材料不得认定为一般立功:本人通过非法手段或者非法途径获取的;本人因原担任的查禁犯罪等职务获取的;他人违反监管规定向犯罪分子提供的;负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提供的。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重大立功的第一种情形是指通过揭发和检举他人的重大犯罪行为,经过查证属实。
重大立功的第二种情形是指提供对侦破其他重大案件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线索,并经过查证属实。
重大立功的第三种情形是指犯罪行为人阻止了他人进行重大犯罪活动。
重大立功的第四种情形是指犯罪行为人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
重大立功的第五种情形是指犯罪行为人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等突出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所涉及的“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等的“重大”,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等情形。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
立功表现的定义和法定条件,公安办案不构成立功行为。立功表现包括服刑罪犯的积极行为,如揭发犯罪、制止犯罪活动、生产科研创新等,可作为减刑或行政性奖励的依据。目的是鼓励罪犯积极改造,回归社会。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规范了职务犯罪中立功的认定条件和程序,明确了立功认定要求“查证属实”,并排除不合法的立功因素。对于重大立功中“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具体涵义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投案自首后,在主动交待自己的犯罪事实的同时,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或者犯罪分子提供重要线索,使案件得以侦破的行为,可视为立功。重大立功是犯罪分子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重大案件的线索,经查证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