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是针对尚未生效的判决死刑案件进行复核,旨在避免错误判决的发生;而再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包括正在执行和已执行完毕的判决或裁定,目的在于纠正裁判中的错误。
死刑复核程序是由作出死刑判决或裁定的法院主动报请引起;再审程序则由当事人提起,或由原裁判法院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或由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提审或指令再审,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而开始。
死刑复核程序是判处死刑的第一审或第二审人民法院主动报请有核准权的人民法院而引起,无需其他理由;再审程序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前提是发现已生效的判决或裁定在认定事实或运用法律上确有错误。
死刑案件中,被告人不上诉或人民检察院不抗诉的情况下,在上诉或抗诉期满后三日内报请有权人民法院核准;再审程序没有时间限制,只有在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内发现新罪或将无罪改判为有罪时才能提起。
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有权进行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再审程序中,审理案件的法院既可以是原审人民法院,也可以是任何上级人民法院。
死刑复核程序作出的判决或裁定为生效判决或裁定,应当交付执行;再审程序中的判决或裁定的效力取决于再审判决或裁定的程序和审级。如果原判为第一审案件,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或裁定可以上诉或抗诉;如果原判为第二审案件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或裁定为终审判决或裁定。
在实际情况中,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如果您面临复杂情况,本网站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中国的死刑复核制度的历史溯源。汉代初步建立了司法体系,包括死刑执行规范;南北朝时期死刑复核制度形成,皇帝和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复核权;隋唐时期是法律司法制度发展的高峰,唐律对死刑复核程序做出了严格规定,并建立了司法监督体制,保障了死刑复核权的有效实施
死刑因其极端的严酷性和不可回复性,历来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控制。死刑复核程序是二审终审的例外,对于死刑案件,除了要经过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外,还必须经过死刑复核这一特别程序进行复查。死刑复核程序的核准权,包括死刑立即执行的核准权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核准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专家薛*麟教授认为,死刑复核的目的就在于慎杀、少杀,防止错杀,能够在诉讼中多一个程序就多一道把关,也就多一个发现错误的机会。下放死刑核准权的弊端显而易见。同时,由于死刑案件归属中级人民法院一审,高级人民法院是死刑案件的二审法院;而高级法
中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是独立于两审终审制以外的特殊诉讼程序。死刑复核程序的审理对象为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和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案件。而死刑案件则不然,即使当事人在法定的期限内没有上诉、检察院也没有抗诉的一审裁判,或者二审裁判